想要可成生物科技股價資訊或股票的興櫃掛牌消息交流,都可以多利用這地方來討論,
投資未上市股票需要多研究、多了解公司產業狀況,投資前要做好功課
如果有什麼公司產業的訊息歡迎多多分享,也歡迎直接加LINE或來電交流討論~0960-550-797<—-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出手投資太醫、鐿鈦 可成卡位醫療耗材代工
工商時報 李淑惠
金屬機殼廠可成(2474)日前公告取得邦特(4107)持股,近日再傳出可成出售泰州廠之後,對醫療耗材代工興趣加大,除了邦特之外,同時也投資太醫(4126)、鐿鈦(4163)兩家醫療耗材廠,初期定位為純財務投資,希望藉此了解醫療耗材產業,也寄望將材料領域累積的實力,在相關業界打開知名度。可成發言管道對市場傳言並未證實,表示相關投資將會依照主管機關的規定公告,不過可成強調,可成出售泰州廠就是希望降低景氣波動對獲利的衝擊,轉向醫療領域是既定的策略,希望以電子業嫻熟的代工模式切入高階醫療耗材代工,但是轉型絕對不是一蹴可幾,尤其醫療耗材產品從開發到投入生產,往往需要二~三年的時間,因此希望投資人能多給點時間與空間。
可成投資邦特因超過三億元,累計持股比率達4.22%,依照主管機關規定而公告,太醫、鐿鈦傳出可成在出售泰州廠之後,也位列可成的投資標的,且在買進持股之後,可成曾經禮貌性的知會過相關廠商,只是未達公告標準,可成的持股張數不得而知。
據了解,可成初期將這些投資定位於純財務投資,希望透過投資進一步了解醫療耗材產業,可成過去在材料領域長時間的累積是強項,也藉由這種投資方式,讓醫療耗材業界對可成有所知悉,若有進一步合作也希望走水到渠成的路線。
生技業界分析,可成目前投資的這三家廠商都是三級醫療耗材廠,雖然都是穩健獲利、大方配息的廠商,但是三級醫療耗材本身進入門檻高、市場封閉,有些產品還要臨床試驗,要快速切入實屬不易,但因這些廠商都已經是成氣候的大廠,手上均有現成的大客戶,其中不乏嬌生等知名美系大廠,可成要藉此跳攻高階醫療耗材代工,甚至是微創手術的高階醫療耗材,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生策會造護國神山群 科技、金融助力
工商時報 杜蕙蓉 2022.03.07
瞄準數位醫療風潮,生策會今(7)日理監事會中,將宣布增聘新光醫院董事長吳東進、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為顧問,預期在積極打造「生技+醫療+科技+金控」最強群英陣容下,將助力台灣生醫產業前進國際賽局,增添護國神山群。
就初步統計,由於許勝雄的加入,生策會網羅的理監事和顧問群中,電子五哥全數到位。
另外還有包括廣達林百里、和碩童子賢、可成洪水樹、緯創林憲銘、力積電黃崇仁、英業達葉國一等重磅大咖,這些企業家領軍的產值,初估逾15兆元,他們的加碼投資、結合醫院和生技業,也為產業注入不少活水。
生策會表示,數位醫療和創新高階醫材將是台灣下一波最有機會打進國際競技場的產業,這兩大領域將大大帶動電子業轉型;主要是科技業有廠房、生產、控管成本和資金實力,結合生技業幫忙解決技術、法規、智財權,加上醫院端的臨床、場域或產品發想,就可以創造就業、創造營收。
生策會表示,台灣的醫療技術全球排名居前,醫療健保指數則躍居世界第一,不過,國內的醫療資訊架構卻十分老舊,幾乎無法使用數據演算的新軟體,因此,必須重新進行客制化的數位醫療資訊系統,這也讓數位醫療將有不錯的商機。
為了建構新系統,新光醫院已斥資7~8億元進行數位化;另外,仁寶幾年前即與天津馬光醫院跨足醫療App,目前也與國內醫院合作智慧醫療,預期都將引領醫院數位醫療轉型風潮。
已引領產業政策和投資風向的生策會,大咖雲集,除了有重磅醫院院長、科技大老擔任理監事外,會長翁啟惠被認為得諾貝爾獎只差臨門一腳。
另外,前副總統陳建仁為總顧問,7日的理監事會中,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都將出席,說明再生醫療等產業政策,新聘顧問吳東進、許勝雄則將分享醫療大產業布局與願景。
可成生技大突破 3D列印骨材 攻客製化
為了替台灣尋找經濟新動能,經濟日報推出「創業超新星」系列專題報導,本系列介紹台灣最具創新能力的新秀,報導這些新創公司的優勢及潛力,讓其價值被外界看見,獲得更多資源挹注,成為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創新醫材公司可成生技在工研院力挺下,研發出獨步全球的可撓式中空骨釘,顛覆傳統骨釘無法和人體融合的缺點,更採獨門3D列印技術,未來將延伸到脊椎、髖關節、口腔等多元領域,以高度客製化為利基,突破國際四大龍頭樹立的競爭高牆,打造全球骨材市場的新藍海。
可成生技2016年3月由知名骨科醫師劉永隆創立,主攻創新骨釘產品,談起創業緣起,劉永隆表示,當時在機緣巧合下,經由他的老師,也是權威骨科醫師的台大副院長孫瑞昇引薦下,得知工研院所研發的創新骨材,憑藉他豐厚的骨科實務及理論經驗,即刻判斷該產品具國際市場前景,且能幫助病患造福人群,立馬爭取到工研院的專屬授權,這也是他首次由醫師邁向醫材事業的跨界演出。
激發劉永隆創業的創新骨材為「可撓式中空骨釘」,相較傳統骨釘,該產品具備「可撓」和「中空」二大特色。人們意外骨折或關節耗損嚴重,骨科醫師使用許多材料來固定、修補或替代人體的組織,其中骨釘可說是固定骨組織的基本零件,0960-550-797陳先生,長期以來,醫界所用骨釘為實心,無法讓骨骼細胞穿透生長,讓骨釘和組織間高度密合,而可成生技的創新骨釘由於採中空設計,具備不規則多孔結構,植入人體後,可促進骨骼、血液在其間自然生長,讓骨釘和人體融為一體,原本外來的植入物也成為人體的一部分,消除傳統骨釘植入後所帶來的異物感。
該創新骨釘的「可撓性」也是亮點,該產品由於採中空設計,與傳統骨釘相較強度較弱,因此特別利用設計出其可轉動特性,等於為骨釘裝上避振器,使其置於人體內後可緩衝關節轉動,較傳統骨釘更不易斷裂,使用壽命更長。
可成生技另一項獨門利器則是最夯的3D列印,為全球唯二利用3D列印製程製造人工骨材的廠商,另一家為國際龍頭Zimmer用來製作人工脊椎支架,可成則成功運用在人工骨釘。
永隆指出,3D列印應用在人工骨材上,就一般幾何形狀較簡單產品,不見得會比傳統開模製造要快,但對複雜度較高產品就具速度優勢,且部分高度客製化產品傳統製程無法製作,非得3D列印不可,因此,未來要在創新骨材占穩利基,就必需掌握3D列印的「know-how」,搶得先機。
劉永隆特別秀出不久前才「列印」完成的髖臼杯,該產品將裝在一位癌症病患身上,該病患由於腫瘤侵襲進行骨骼部分切除,導致市售標準化產品無法適用,轉而運用3D列印製作成多重曲面性產品,成功解決該病患遭遇難題,加上可成生技獨家多孔隙技術,可使病患手術後癒合時間大幅縮短。
根據工研院IEK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骨科預估有384億美元,2020年則將高達433.1億美元,整體的複合成長率達3.8%;不過,全球骨材市場目前幾乎由Zimmer、Depuy(J&J)、Stryker及Smith & Nephew等四大龍頭所寡占,可成生技面臨切入不易的問題。
可成生技主要策略為繞過與國際大廠正面交鋒,專注在3D列印的客製化產品創造新的藍海市場。副總經理陳錦昇指出,就客製化市場觀察,僅台灣單一骨科醫師一年會有約12例骨科腫瘤病患需求,國內外總體需求相當龐大,目前客製化人工關節國外行情一顆約上百萬元,技術含金量高,和國際四大龍頭廠著墨的一般人工骨材市場有所區隔,這也是我們的特殊利基所在。
可成生技獨步全球的創新骨釘,目前已通過動物試驗及人體相容性測試,進入最後的研發階段,僅需再做一次力學測試就宣告完成,其中工廠認證已申請ISO13485及GMP2、3類醫材等級認證,預計今年6月底通過,未來將陸續向台灣、美國、歐盟等國申請上市許可,預計最快二年內揮軍全球市場。
可成生技掌握的3D列印技術不只運用在目前主力的骨釘產品,近期密切和工研院、台大、北醫、成大、秀傳等骨科團隊合作,將「可撓性」、「多孔隙」的獨門利基延伸到脊椎、髖關節及口腔骨材的研發,將形成強有力的產品線,和國際品牌一較長短。
可成生技3D列印骨釘 造福植牙病患
衛福部食藥署年初頒布「3D列印醫療器材管理指引」,台灣成為第一個訂有明確法規的亞洲國家。南科高雄園區去年底設置全國首座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示範場域後,今年園區內更有全台第一家公司可成生技拿到第一類GMP認證。可成生技表示,今年3D列印的多孔隙骨釘可望完成認證,讓骨釘在人體內活過來。
科技部政次許有進昨前往示範場域訪視。他表示,希望透過示範場域,提供廠商醫材設計、製造和認證的協助,導入國產材料設備,在南科建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多孔隙設計 可在人體內活過來
「希望降低第二次植牙的機率。」工研院將「3D列印仿生結構」專利技術技轉給可成生技後,可成生技進一步研發3D列印醫材,今年初以醫療器械通過第一類醫材認證。董事長劉永隆也是前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他說,預計今年八月可以通過第二、三類認證,讓3D列印醫材實際應用在人體。
劉永隆說,公司進一步研發出多孔隙骨釘;傳統的骨釘都是實心結構,當作牙根使用時,施力過大的話容易造成原本骨頭壞死。3D列印技術設計出的多孔隙骨釘,讓骨釘就像在人體內活過來一樣;因為多孔設計,血液可以流通,細胞可以附著生長,讓骨釘與人體更加融合在一起。
交大材料系助理教授鄒年棣研究領域也是3D列印醫材,除了外型開發,他加入生物活性玻璃,嘗試讓骨釘含有鈣和磷的成分,誘發細胞生長,希望骨釘成為與人體共生的醫材。
東台精機自製3D列印設備
除了3D列印醫材,台灣也能自製3D列印設備。目前全台能做到五十乘五十乘五十公分的3D列印設備有兩台,一台在工研院,另一台在東台精機公司。也位在南科高雄園區的東台,二○一三年技轉工研院的技術,持續研發3D列印設備,0960-550-797陳先生,已能做出噴粉、供粉和噴膠式的積層製造設備,價格比國外進口低四成。東台說,設備成本降低才能加速推動產業發展。
公司簡介
可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結合醫界(台大骨科)、法人單位(工研院)、學界(台灣大學、長庚大學)及產業界(骨科公司、牙材公司)跨領域經驗之經營研發團隊所組成,主要致力於研究開發中空骨釘(Cannulated Bone Screws)、十字韌帶介面骨釘(ACL/PCL Interference Screws)、客製化植體(Customized Implants)等骨科醫療耗材為主,團隊現今透過技術移轉工業技術研究院之”仿生固定裝置”發明專利,與運用國際前端成型技術(雷射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加上前瞻技術重組使用者模式開發迅速、高精度及客製全自動化之骨釘產品。
|
||||||||||||||||||||||||||||||||||||||||||||
|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