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富田電機股價資訊或股票的興櫃掛牌消息交流,都可以多利用這地方來討論,
投資未上市股票需要多研究、多了解公司產業狀況,投資前要做好功課
如果有什麼公司產業的訊息歡迎多多分享,也歡迎直接加LINE或來電交流討論~0960-550-797<—-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富田電機 助企業接軌淨零碳排
內容目錄
文/陳逸格
2023年4月12日
因應市場需求及趨勢,12日登場的車用電子展,富田電機積極推出哪些方案、產品、技術以協助企業能跟上國際淨零碳排的腳步,備受關注。
富田電機表示,期望在全球走向零碳排的路上貢獻一己之力,因此不斷針對動力載具產品進行研發試驗、提供市場趨勢所需之產品。除純電三合一動力系統,富田也針對不同需求的地區與客戶開發現階段更適切的產品,幫助更多企業客戶無痛接軌走向零碳排目標。如近期推出的增程型的串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以電池動力為主,搭配附加油箱的小引擎,此產品可於充電站較不普及的地區,有效降低駕駛者的里程焦慮。
載具電動化成為主流是越趨明顯的未來趨勢,而富田電機早在2005年便投入電動載具關鍵零組件研發設計,近年更進一步與非公路型電動載具品牌合作開發不同類型的動力系統,如電動船、電動助力自行車與農業用機具等。
富田指出,公司不受限於單一產品或單一市場,從客製化產品設計、測試到量產的一條龍專業服務,成功打開各品牌前來與富田洽談開發的大門。藉著整合台灣零組件廠商推出模組化商品,使產業鏈附加價值提升的同時,也大大增加台灣於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
「要做就做到最好」,是驅使富田持續向前邁進的推動力。為確保產品品質與交期穩定,致力整合原物料供應鏈; 同時為提供更貼合客戶需求的產品,研發優化變頻與伺服馬達,更為實踐節能環保理念,投入電動載具模組化開發。這些皆是富田電機堅持創新、不斷接受挑戰的證明。
富田也表示,目標的達成必定會先經過重重難關,而富田有著深厚的研發能力與豐富的經驗累積,更重要的是擁有對本產業的無比熱情,相信可以成為各界品牌於產品實踐上的一大助力。竭誠歡迎各界先進於4月12日至15日車電展期間到訪富田電機展位(攤號:K0321a)參觀指教。
馬斯克最資深的台灣夥伴!富田電機完成IPO 大股東張家將分階段釋出董事席次
2022/12/06 12:04
文|陳雅潔
台灣電動車國家隊成員之一的富田電機,在2022年歲末之際,發布該公司首次重大訊息,三董一監同時辭任,並將於2023年1月股臨會改為選任獨立董事。外界這才發現,富田已悄悄於11月底成為公開發行公司,預備明年登錄興櫃。
富田是由董事長張金鋒和五名兄姊在34年前集資成立的馬達廠,因為在美國大廠特斯拉草創時即加入其供應鏈,成為台股的未上市人氣王。今年九月富田完成增資至4.5億,並於公司官網掛上了投資人專區。目前九董二監中,除最大單一股東–中鋼子公司中盈投資擁有二席董事,其餘分別為張金鋒的兄姊、侄兒,以及富田員工。
此次富田IPO(初次公開發行),除了引進獨董,董事會也將瘦身。據透露,身為老么的張金鋒,一直對於整合兄姊、分配董事席次頗為傷神,目前家族尚未完全達成共識,因此先由三名員工董事和侄兒所擔任的監察人辭任,於申請興櫃前董事會還會再度改組。
富田2021及2022年每股分別配息0.6元、1.5元,不若往年亮眼,但產能不足問題總算因銅鑼新廠二期在去年順利投產獲得紓解。也在11月底以持股40%,與日本馬自達汽車、東京中央化成品株式會社在日本廣島合資成立MCF株式會社,共同研發生產次世代電動車用驅動裝置關鍵組件。
富田「三機一體」為台灣增光
文 陳逸格 2022.10.12
傳產馬達大幅成長 明年營收上看 40億
富田電機近期參加2022台中機械自動化工業展吸引人潮絡繹不絕,主要展出將馬達、驅動器、控制器整合為模組的「電動車三機一體」動力系統,除了齒輪設計In House自主化是亮點之外,富田其實已做到七合一(客製給日本車廠專用) ,更令觀展來賓讚嘆:「為台灣增光,把產品帶到日本。富田真的進步很大!」
富田行銷部經理蔡穎超表示本次參展目的就是品牌行銷,除了三機一體,也藉由展出耐高溫400度的消防馬達、防氣爆馬達及IE4高效率馬達, 讓國人瞭解富田不但深耕傳統馬達,也將目前電動車馬達研發的技術延續到其他產業需求,貫徹「引領市場、貼近客戶需求」策略,賦予傳統馬達新生命。富田公司去(2021)年起制定重啓綠能的方針,包括原始產品優化,如風電的直驅馬達以及與現有的電動車、驅動器廠商配合,協助大廠規劃節能系統。蔡穎超指出,富田不願拿舊產品在市場上削價競爭,而將產品升級,獨佔特殊的產品線,以拉升服務客戶的檔次,進而獲利、雙贏。防氣爆馬達目前由進口品牌與國內兩家品牌構成寡佔局面,富田為迎接未來再研發更高階的防塵爆馬達,估計投入的花費將是防氣爆馬達的4至5倍。為響應政府要求馬達高效率化政策,富田雖自主研發能力強勁,惟投入IE4認證馬達則採取與國際級的研發創新機構合作,以專案合作提供經驗技術、富田生產製造,加速回應市場高效節能的產線規畫需求;目的就是將研發能量投注在間隙市場發展上。從名不見經傳經過海外鍍金,以美系T廠供應鏈廠商打響品牌,但依舊沒有放鬆對傳產的經營,只因創辦人一句話:「這是富田的根」。因此在組織年輕化同時,富田也以共好理念吸引不少業界退休的資深行銷與機電工程專家,並策略性與機電整合公司合作,協助富田在公家與大型企業做高階節能馬達轉換,包括打入頗有門檻的台塑、長春等電子廠節能設備。富田傳產業務蒸蒸日上,又一次憑藉著差異化及獨特性讓傳統馬達脫穎而出。蔡穎超表示公司正值整體凝聚力高點,他感謝公司領導人的充份委任授權與全面培訓,以公司團隊現有默契、北中南整合行銷策略,他有信心明年2023年將營業額達到40億元以上。
富田 邁向電動車動力系統ODM廠
文/陳逸格 2022年8月24日
台灣最大T牌電動車動力心臟供應商-富田電機宣稱,未來十年的發展策略是成為電動車動力系統ODM專業廠,「能夠客製化全車電力系統的整合設計,針對每一台電動車的屬性、各別需求,如輕量化、高效率、節能等,植入客戶所要求的參數、工控,完成從設計整合、數據蒐集分析、測試驗證到量產出貨的一條龍作業。」
該公司近期快速完成八年來第三次現增,以擴增產線。富田涉足國際市場,以美日為主,目標是將載具電動化應用到各種形式的交通工具,其中以乘用車數量最大,供應特斯拉及日系車廠;電動腳踏車年產量上看1萬台;重型機車及水上摩托車則預計今年第四季量產。
另外,馬達高效率化是富田的本業延伸,近兩年受惠國內傳產業需求增溫,營收平均成長30%,節能、減碳雙翼展翅。即使今年受中國封城、原物料短缺影響,出貨掣肘,全年營收成長率仍維持在15%至20%之間。
富田電機表示,打從T牌電動車的電力系統製造商轉為零組件供應商後,覺悟不能依賴單一市場,啟動分散布局:2008年推出自改電動車,發展整車動力系統;2016年自創三機一體電力系統,以模組化產品吸引想要發展電動車的車廠採用,今年更成功研發七合一產品。
富田很早就為打造ODM產線堆疊技術含金量,也因此開啟四年半前為日系車廠打造ODM產線的合作計畫。為服務這家百年車廠,富田打造了符合全球安全標準、且是台灣少數能測試電動車整車安全的頂級測試實驗室;開發出模組化產品取得了12項專利,上半年並再新簽下技術開發合約。
《產業》大廠擴產 台中電動車產業鏈成形
2022年4月13日·2 分鐘 (閱讀時間)
【時報-台北電】集結眾多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聚落,台中電動車產業鏈儼然成形。尤其車王電與華德中港新廠,訂於第二季投產電動巴士與底盤三電,可進一步擴大建構台中電動車產業供應鏈規模。
台中電動車產業鏈包括整車與控制系統的車王電與旗下華德動能、馬達的富田電機、和大工業的減速齒輪,車載光學鏡頭的佳凌科技、亞洲光學、電池系統的長園科技,目前富田電機為特斯拉馬達電機唯一供應商,也是台灣最大電動車動力馬達供應商;和大工業則供應特斯拉減速齒輪。
台中能源產業聚落優勢,包括電動車零組件、風機產業及光電產業;台中市經發局長張?源透露,上銀與銀泰科技打造高精密的電動車關鍵零組件,讓台中成為滾珠螺桿的生產重鎮;至於車載光學鏡頭的亞洲光學及佳凌科技,都是電動車鏡頭供應商。
車王電與華德旗下中港廠今年4月開始投產,兩班制規劃年產能1,700輛的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系統7,000套,將進攻國內、外市場。
車王電兼華德董事長蔡裕慶表示,集團今年除打算完成國內示範型計畫電動巴士105輛訂單外,今年元月也交給三重客運8輛一般型計畫電動巴士,3月24日再交給巨業交通2輛一般型計畫電動巴士,目前還有一般型電動巴士購車案正在進行中,公司預期今年電動巴士接單總量超過150輛,等於公司過去十年的交車量。
另外,華德與日本西鐵巴士進行電巴合作案,由華德提供技術授權、西鐵製造電動巴士,符合日本電動巴士在地自製規定,搶攻日本市場。蔡裕慶指出,華德中港廠首輛電動巴士已在財團法人車輛中心測試中,預定4月將外銷至日本,之後公司做技術移轉,將電動巴士的底盤三電系統,首度外銷至日本。
蔡裕慶強調,公司有信心未來三年內,集團在電動巴士的底盤三電系統,將在日本成為非常競爭力的產品。
華德布局電動巴士及底盤三電系統,不僅引進策略性股東-日本住友商事,協助開拓海外市場,今年更取得台灣最大公車動態系統服務廠商-銓鼎科技的38.8%股權。(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劉朱松/台中報導)
死忠兼換帖!特斯拉「心臟」的最重要供應商:富田電機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占地300多公頃的竹科銅鑼科學園區,目前僅9家廠商進駐,開車進入園區一分鐘後,即可見到超大紅色招牌FUKUTA(富田電機),讓在冬天強風中顯得荒蕪的園區頓時鮮活起來。
富田電機廠區內設置兩排特斯拉(Tesla)充電站,立體流線形、現代感十足,一旁則是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與蓊蓊鬱鬱的老樹緊鄰,現代文明與古意盎然交錯,意外地毫無違和感。
這是富田電機FUKUTA第3座廠區-銅科廠區,也是公司未來成長主要來源,富田創辦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金鋒環顧廠房四周,向中央社採訪團隊侃侃而談他一手打造的電動車供應鏈重鎮。這位技術起家的總經理,透露創業這些年,跟「樹」特別有緣,當初為了要在這裡蓋工廠,還跟牧牛土地公「溝通」70分鐘才取得首肯,也奉祀旁邊守護的古樹。
這股堅持態度恰好反映在張金鋒與特斯拉關係。當特斯拉股價衝破800美元大關,創辦人馬斯克身價立刻晉升為全球首富,資本市場認證電動車已蔚為風潮。
越過1萬多公里太平洋海域,來到台灣,成立33年的富田電機跟著一炮而紅,原因無他,富田剛邁入「而立」之年,卻有15年光陰跟特斯拉綁在一起,堪稱是最老的供應商,期間富田跟特斯拉不是一帆風順,是跌跌撞撞不放棄,才能走到今天。
特斯拉跨海找夥伴 台灣電動車馬達啟動
時間倒回2005年,草創僅2年的特斯拉跨海來台尋找供應商,透過經濟部的牽線,張金鋒毫不猶豫就接下訂單,他回憶著「那時候想著,只要讓車子會動就好,應該是很簡單」,儘管信心十足,但當時的富田,在汽車領域是門外漢,更遑論電動車。
那時候富田創立已17年,接觸客戶為鋼鐵、造紙、橡塑膠與養殖業,所生產的是工業用馬達與動力系統,也就是說,在特斯拉找上門之前,富田沒有車廠客戶,也沒有相關接觸經驗。
台灣工業用馬達市場,向來是東元、大同為主,大廠資金多,富田無法用產能規模硬碰硬,只能改走少量多樣市場,15顆馬達可以開出6、7種規格,富田的經營模式,類似客製化接單。
也因為特斯拉草創期間,訂單少量特性,一家工業馬達廠與美商新創業,就此展開合作。
曾有2年零收入又被拖欠貨款 富田咬牙不放棄
然而,接下訂單才是考驗開始,張金鋒坦言,特斯拉開出規格要求,一顆馬達馬力180KW,重量要控制在60公斤,以往富田生產馬達隨便也要400公斤,一下子要減少逾8成,如何「減重」成為最大挑戰。
張金鋒抓著團隊,天天想著馬達如何減重,特斯拉則搭配數據分析,聘請材料專家研議解方,兩家公司全心投入,前後花了2年時間才做出第一顆馬達。
談起這段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張金鋒笑著說,「那2年都沒有收入耶,只能靠著本業工業馬達養…」。
隨著Model S上市銷售,雙方的研發正式開花結果,緊接著進入下一車款Model X開發,雖然富田持續交貨,未料2014年傳出Model X油壓系統不穩定等因素延遲上市,新車無法銷售、貨款難收,富田跟著被拖累。
張金鋒回憶,那時候特斯拉客戶資金短缺,「應收帳款delay,拖欠貨款與庫存,加計起來是富田當時資本額的4倍,相當驚人」。
被問及是否萌生放棄特斯拉的念頭,張金鋒說,畢竟是合作已久的客戶,看著它(特斯拉)在茁壯,沒想過放棄,就是咬著牙煎熬地堅持下去,持續配合,一路走過來。
2015年9月Model X克服製造瓶頸,終於成功上市,富田有驚無險度過關卡,那年富田營收,首次越過新台幣10億元大關,特斯拉成為單一最大客戶。
基於長期合作關係,特斯拉今年改款訂單依舊下給富田。採訪當天,特斯拉品管工程師正好在廠區內緊盯新產能。張金鋒直言,今年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主要動能就是電動車市場。
回首與特斯拉合作逾10年心得,他說,當年公司主力客戶不是汽車業,特斯拉也不是車廠,卻湊在一起做電動車,「挑戰,才能逼著你去成長與進步」。
協助特斯拉站穩腳步 這天日本車廠突然來了
辛苦「養」出全球最大電動車銷售品牌特斯拉,富田在車廠界頓時聲名大噪,雖然有特斯拉實績加持,但對其他車廠而言,富田是陌生的企業。
某天,一家日本車廠跑來談研發,開出來的規格是17KW、3公斤重的馬達,單一條件容易達標,兩個條件要同時滿足,卻是難上加難,張金鋒豪爽答應,事後才知道,原來日本車廠是在測試能耐與企圖心。
也因為富田的企圖心,張金鋒透露,這家日本車廠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要全部交給我們做,算是很大膽!」,目前力拚今年底量產日本客戶訂單。
張金鋒說,在燃油車時代,一台車核心關鍵零組件,多半是日本、歐洲、美國國外廠商供應;隨著電動車世代來臨,富田布局動力系統,意味台廠也能將關鍵零組件回銷日本。
他強調,台廠能夠進軍電動車領域,靠著是整合能力,目前光是富田生產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其零組件供應商就有5家上市櫃公司(齒輪、鋼材、控制器、煞車、驅動器),零組件是台灣製造業最強一環,只要上下整合,競爭力有望倍數發揮。
張金鋒更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有20%至25%會是電動車,過去汽車是單顆引擎,電動車則是規劃雙顆馬達四輪驅動,動力系統市場會放大。
看好電動車這塊大餅,早在2年多前,張金鋒砸下逾新台幣20億元在銅鑼科學園區興建占地2.5萬坪的廠區,可謂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資本支出,比起豐工與豐州廠區3000坪,規模大上7倍,從整地、填地逐步堆疊廠區現在的樣貌。
此外,砸重金採購日本、德國採購的動力測試設備、動力平衡機等相關設備,1台要價至少1、2千萬元,才剛運至銅科廠區,等待裝上產線與實驗室。
富田目前實收資本額僅4億元,在銅科廠區最新建置生產線,光1條產線就高達3.5億元,比起工業馬達產線成本相差15倍之多,此時張金鋒願意大手筆投資,無疑是想抓住再次成長機會。
其實富田曾經錯失一次爆發性成長,前兩年Model 3熱銷,是特斯拉銷售以來寫下最亮麗成績,富田卻卡在產能有限,沒跟上動能。
有這個悶虧經驗,張金鋒不得不說,「要接車廠訂單,就必須有規模」。
很顯然,富田正在調整接單型態,過去專接少量多樣訂單,如今將擴大客戶群,朝向規模化生產。
或許就如同公司名字富田,取其名用意是抱持著,「種田才會好野(台語)」的信念,套用在張金鋒當前策略,拚搏產能規模,才有機會站穩在電動車潮流的浪尖上。
台灣電動汽車馬達被全球認可 鴻海集團積極布局
王佳宜、吳瑞昌綜合報道 2022年02月10日 03:18AM
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可期。台灣的富田電機(FUKUTA)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合作長達15年,成為特斯拉電動車「心臟」—馬達電機唯一供應商。目前鴻海集團也積極在電動車領域布局。
富田電機目前是電動車領導品牌特斯拉(Tesla)的動力馬達生產基地,每年供應超過 22 萬顆動力馬達給特斯拉。業界說,要是少了這顆「心臟」,特斯拉電動車就動不了。掌握關鍵技術的富田,堪稱為臺灣中小企業的隱形冠軍。
在2005年特斯拉成立兩年後到臺灣找廠商生產電動車馬達時,透過臺灣經濟部的牽線,富田總經理張金鋒接下訂單。按照特斯拉的規定,電動車馬達必須符合輕量化要求,不但容量密度須達一般工業馬達三倍以上,且要想辦法減輕重量。完全沒有製造汽車用馬達的經驗的張金鋒花了2年時間,將原本重達400公斤的馬達,奇跡般的成功減重成為不到60公斤的車用馬達,富田電機也因此成為特斯拉合作長達15年的元老級夥伴。
富田電機目前也是美國特斯拉公司唯一的電機供應商。
在台灣,早期富田電機生產馬達的規模並不是很大。富田電機創立於1988年,早期生產的馬達主要為鋼鐵、紡織等行業提供電機。在1993年,成為全台灣第一家投入變頻馬達開發的廠商。1997年,富田電機開發出台灣第一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2005年才切入電動車動力馬達領域,不到10年,富田已成為台灣最大的電動車動力馬達供應商。
電動車馬達是接受電力能源後轉換成動力能源的電動機,電機是電動車的核心,電機的技術水平也就基本決定了車的性能。目前電動汽車使用的驅動電機主要分為三類:直流電機、永磁同步電機和交流感應電機。
據《經濟日報》報道,觀察全球電動馬達廠商,產業人士指出,主要大廠包括德國博世、法國法雷奧,以及從德國大陸集團分拆獨立的緯湃科技、美國博格華納旗下雷米、加拿大麥格納、日本電產、日本電裝等。
面對全球電動車馬達激烈競爭,台灣廠商仍占有一席之地,富田電機預估今年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
2019年開始,日本豐田通商株式會社以購買股票的方式對富田電機進行了資本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富田與日本車廠合作開發的動力系統是當前最新設計,新系統是油電混合動力,以便在汽車電量不足時可隨時補充電力,未來也很容易作爲純電動車的動力系統。
據《美都新聞》報道,依據媒體統計,台灣至少有800家大大小小不同的企業提供全球各大電動車廠所需的各項軟硬體及技術。在這800家廠商中,甚至有過去完全沒接觸過汽車產業的業者。也正是因為電動車所需的技術及零件與傳統燃油車不完全相同,所以台灣為數眾多的科技業者得以跨足電動車產業。
各國許多車廠設計電動車時也紛紛採用台灣廠商的零組件。不管是傳統燃油汽車或是電動車,車上各種電子設備比例越來越高,這些設備中最關鍵的大腦——車用半導體晶片,更是必須仰賴台灣的半導體廠商生產。
半導體晶片生產大廠鴻海集團旗下的鴻華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3月18日宣布,與日本電產株式會社共同合作,為下世代電動車動力系統注入不可或缺的發展動能。
此外,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子公司日前決定,收購中國深圳恒驅電機63%股權,攻電動車馬達等,工業富聯電動車布局聚焦電驅電控、智慧車載及工業互聯網三大領域。@
全球最大電動車品牌「心臟」,富田電機成特斯拉最老供應商
占地 300 多公頃的竹科銅鑼科學園區,目前僅 9 家廠商進駐,開車進入園區一分鐘後,即可見到超大紅色招牌 FUKUTA(富田電機),讓在冬天強風中顯得荒蕪的園區頓時鮮活起來。
富田電機廠區內設置兩排特斯拉(Tesla)充電站,立體流線形、現代感十足,一旁則是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與蓊蓊鬱鬱的老樹緊鄰,現代文明與古意盎然交錯,意外地毫無違和感。
這是富田電機 FUKUTA 第 3 座廠區——銅科廠區,也是公司未來成長主要來源,富田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環顧廠房四周,向中央社採訪團隊侃侃而談他一手打造的電動車供應鏈重鎮。這位技術起家的總經理,透露創業這些年,跟「樹」特別有緣,當初為了要在這裡蓋工廠,還跟牧牛土地公「溝通」70 分鐘才取得首肯,也奉祀旁邊守護的古樹。
這股堅持態度恰好反映在張金鋒與特斯拉關係。當特斯拉股價衝破 800 美元大關,創辦人馬斯克身價立刻晉升為全球首富,資本市場認證電動車已蔚為風潮。
越過 1 萬多公里太平洋海域,來到台灣,成立 33 年的富田電機跟著一砲而紅,原因無他,富田剛邁入「而立」之年,卻有 15 年光陰跟特斯拉綁在一起,堪稱是最老的供應商,期間富田跟特斯拉不是一帆風順,是跌跌撞撞不放棄,才能走到今天。
特斯拉跨海找夥伴 台灣電動車馬達啟動
時間倒回 2005 年,草創僅 2 年的特斯拉跨海來台尋找供應商,透過經濟部的牽線,張金鋒毫不猶豫就接下訂單,他回憶著「那時候想著,只要讓車子會動就好,應該是很簡單」,儘管信心十足,但當時的富田,在汽車領域是門外漢,更遑論電動車。
那時候富田創立已 17 年,接觸客戶為鋼鐵、造紙、橡塑膠與養殖業,所生產的是工業用馬達與動力系統,也就是說,在特斯拉找上門之前,富田沒有車廠客戶,也沒有相關接觸經驗。
台灣工業用馬達市場,向來是東元、大同為主,大廠資金多,富田無法用產能規模硬碰硬,只能改走少量多樣市場,15 顆馬達可以開出 6、7 種規格,富田的經營模式,類似客製化接單。
也因為特斯拉草創期間,訂單少量特性,一家工業馬達廠與美商新創業,就此展開合作。
曾有 2 年零收入又被拖欠貨款 富田咬牙不放棄
然而,接下訂單才是考驗開始,張金鋒坦言,特斯拉開出規格要求,一顆馬達馬力 180KW,重量要控制在 60 公斤,以往富田生產馬達隨便也要 400 公斤,一下子要減少逾 8 成,如何「減重」成為最大挑戰。
張金鋒抓著團隊,天天想著馬達如何減重,特斯拉則搭配數據分析,聘請材料專家研議解方,兩家公司全心投入,前後花了 2 年時間才做出第一顆馬達。
談起這段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張金鋒笑著說,「那 2 年都沒有收入耶,只能靠著本業工業馬達養…」。
隨著 Model S 上市銷售,雙方的研發正式開花結果,緊接著進入下一車款 Model X 開發,雖然富田持續交貨,未料 2014 年傳出 Model X 油壓系統不穩定等因素延遲上市,新車無法銷售、貨款難收,富田跟著被拖累。
張金鋒回憶,那時候特斯拉客戶資金短缺,「應收帳款 delay,拖欠貨款與庫存,加計起來是富田當時資本額的 4 倍,相當驚人」。
被問及是否萌生放棄特斯拉的念頭,張金鋒說,畢竟是合作已久的客戶,看著它(特斯拉)在茁壯,沒想過放棄,就是咬著牙煎熬地堅持下去,持續配合,一路走過來。
2015 年 9 月 Model X 克服製造瓶頸,終於成功上市,富田有驚無險度過關卡,那年富田營收,首次越過新台幣 10 億元大關,特斯拉成為單一最大客戶。
基於長期合作關係,特斯拉今年改款訂單依舊下給富田。採訪當天,特斯拉品管工程師正好在廠區內緊盯新產能。張金鋒直言,今年營收有望成長 50%,目標超過新台幣 15 億元,主要動能就是電動車市場。
回首與特斯拉合作逾 10 年心得,他說,當年公司主力客戶不是汽車業,特斯拉也不是車廠,卻湊在一起做電動車,「挑戰,才能逼著你去成長與進步」。
協助特斯拉站穩腳步 這天日本車廠突然來了
辛苦「養」出全球最大電動車銷售品牌特斯拉,富田在車廠界頓時聲名大噪,雖然有特斯拉實績加持,但對其他車廠而言,富田是陌生的企業。
某天,一家日本車廠跑來談研發,開出來的規格是 17KW、3 公斤重的馬達,單一條件容易達標,兩個條件要同時滿足,卻是難上加難,張金鋒豪爽答應,事後才知道,原來日本車廠是在測試能耐與企圖心。
也因為富田的企圖心,張金鋒透露,這家日本車廠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要全部交給我們做,算是很大膽!」,目前力拚今年底量產日本客戶訂單。
張金鋒說,在燃油車時代,一台車核心關鍵零組件,多半是日本、歐洲、美國國外廠商供應;隨著電動車世代來臨,富田布局動力系統,意味台廠也能將關鍵零組件回銷日本。
他強調,台廠能夠進軍電動車領域,靠著是整合能力,目前光是富田生產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其零組件供應商就有 5 家上市櫃公司(齒輪、鋼材、控制器、煞車、驅動器),零組件是台灣製造業最強一環,只要上下整合,競爭力有望倍數發揮。
張金鋒更預測 2030 年全球汽車市場,有 20% 至 25% 會是電動車,過去汽車是單顆引擎,電動車則是規劃雙顆馬達四輪驅動,動力系統市場會放大。
看好電動車這塊大餅,早在 2 年多前,張金鋒砸下逾新台幣 20 億元在銅鑼科學園區興建占地 2.5 萬坪的廠區,可謂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資本支出,比起豐工與豐州廠區 3,000 坪,規模大上 7 倍,從整地、填地逐步堆疊廠區現在的樣貌。
此外,砸重金採購日本、德國採購的動力測試設備、動力平衡機等相關設備,1 台要價至少 1、2 千萬元,才剛運至銅科廠區,等待裝上產線與實驗室。
富田目前實收資本額僅 4 億元,在銅科廠區最新建置生產線,光 1 條產線就高達 3.5 億元,比起工業馬達產線成本相差 15 倍之多,此時張金鋒願意大手筆投資,無疑是想抓住再次成長機會。
其實富田曾經錯失一次爆發性成長,前兩年 Model 3 熱銷,是特斯拉銷售以來寫下最亮麗成績,富田卻卡在產能有限,沒跟上動能。
有這個悶虧經驗,張金鋒不得不說,「要接車廠訂單,就必須有規模」。
很顯然,富田正在調整接單型態,過去專接少量多樣訂單,如今將擴大客戶群,朝向規模化生產。
或許就如同公司名字富田,取其名用意是抱持著,「種田才會好野(台語)」的信念,套用在張金鋒當前策略,拚搏產能規模,才有機會站穩在電動車潮流的浪尖上。作者:潘羿菁、梁珮綺
打造電動車發展重要基地 苗縣啟動產業聯盟平台
地方中心/苗栗報導 2021年12月31日 週五 上午12:53·3 分鐘 (閱讀時間)
苗栗縣政府推動產業轉型發展,以「產業聚落、永續經營」為主題,透過產官學研合作機制,強化產業競爭力。30日辦理「2021電動車產業趨勢交流會」,副縣長鄧桂菊啟動產業聯盟平台,期待聚焦苗栗縣電動車產業發展機會與潛力,提升產業群聚鍊結與硏發競爭力。
近年電動車產業市場因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的快速變化,苗栗的汽車產業也已從傳統汽車製造業逐步轉型為智慧化、電動化發展的電動車製造業,尤其縣長徐耀昌上任以來,帶領縣府團隊以高效率打造廠商所需投資環境,吸引績優廠商到苗栗設廠,富田電機、聯嘉光電、艾姆勒車電等電動車指標大廠紛紛於苗栗設廠增加產能。
30日縣府於苗栗銅鑼科學園區富田電機辦理「2021電動車產業趨勢交流會」,促進跨業合作與技術交流,建構電動車供應鏈體系。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議長鍾東錦、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苗栗縣工業會理事長羅彬豪、國全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余俊賢、工商發展處長詹彩蘋共同啟動產業聯盟平台;縣議員黃芳椿、余文忠、鄭聚然等人也到場見證,期待銅鑼科學園區將成為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副縣長鄧桂菊指出,全球公民重視碳排放問題,電動車必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苗栗致力打造友善投資環境,其中富田電機更在台灣、國際上扮演電動車產業推展的重要角色,還有深耕苗栗多年的長春集團,提供半導體所需化工產品「鋰電池銅箔」更成功打入全球前5大鋰電池供應鏈,已是全球重要的電動車電池材料供應商之一,因此希望透過交流會,促成合作投資、建立長期策略聯盟,打造完整產業環境,帶動產業鏈群聚效應,創造商機,同時也希望企業鼓勵員工選擇苗栗定居,降低通勤,享受苗栗居住環境。
議長鍾東錦也提到,縣府團隊招商引資成果豐碩,期待電動車產業在苗栗擴大發展,在顧及環境品質的前提下,持續吸引優秀廠商投資苗栗,讓苗栗成為電動車故鄉,在世界發光發熱。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表示,電動車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富田電機已整合電動車系統,目前也與日本百年車廠合作,但電動車產業不能靠單打獨鬥,需要將整個產業鏈發展出來才有競爭力,期待未來有機會跟全球競爭。
30日交流會聚焦探討苗栗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打造永續經營的產業聚落觀點,針對國際產業動態、苗栗電動車產業發展方向及後續精進作為,安排布局2050-從世界脈動探討臺灣電動車用鋰電池產業發展趨勢、苗栗電動車產業躍昇策略與機會、苗栗產業永續聯盟籌組機遇與挑戰3場主題講座,另以政府與產業對話專題討論,落實產官學研的鏈結機制、帶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優化、建構跨域新價;並安排媒合交流,促進合作機會,以帶動產業鏈群聚效應。
設產官學平台 苗栗縣想成台灣電動汽車供應鏈重鎮
2021/12/02 17:35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苗栗縣銅鑼科學園區內的富田電機,生產的馬達是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最資深供應商,在三義設廠40年的裕隆集團也與鴻海集團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加上縣內還有多家電動車零組件產業。縣府預定於12月30日辦理「2021電動車產業趨勢交流會」,透過成立產、官、學、研交流平台,以打造苗栗成為台灣電動汽車供應鏈重鎮。
富田電機成立於1988年,以生產傳統馬達起家,為全國第一家投入研發變頻專用馬達及研發交流感應伺服馬達的廠商,2006年在經濟部的牽線下,參與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全電式電動跑車專用馬達開發計畫,隔年拿下量產訂單,成為該廠的電動馬達全球第一個供應商。
縣府工商發展處指出,富田電機目前設有豐洲、豐工及銅科等3個廠區,其中位於苗栗銅鑼的銅科廠區占地2.5萬坪,斥資新台幣逾25億元投資,第一期廠房已於2018年落成啟用,並帶來300多個在地工作機會,第二期也在去年第3季落成啟用,預計於明年第1季正式投產,將年產100萬套電動車動力馬達。
除了富田電機,在苗栗三義設廠40年的台灣汽車大廠裕隆集團,看準了全球電動車市場趨勢,與鴻海集團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加上聯嘉光電的LED車燈、康普材料的電池材料、群創光電的觸控面板、艾姆勒車電的晶片散熱模組,以及長春集團生產的銅箔,也是電動車用鋰電池中的關鍵材料。另外,台灣保來得與旭宏金屬所生產的「汽車零組件」也是產業供應鏈相當重要的一環。
工商發展處表示,全球產業發展趨勢變化快速,縣府去年啟動「苗栗縣產業發展暨聯盟平台維運計畫」,針對縣內優勢產業辦理交流並協助連結,進而強化產業競爭力,預定於12月30日辦理「2021電動車產業趨勢交流會」,透過成立產、官、學、研交流平台,整合上下游業者與政府及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策略聯盟,提供業者進行跨業合作與技術交流,藉以建構電動車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苗栗成為台灣電動汽車供應鏈重鎮。
黑手起家的他 讓特斯拉電動車動起來
黑手起家的張金鋒,在台中神岡創立富田電機公司30年,為了做客製化馬達,曾買10多輛汽車改裝,引進認證機制,跟世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合作11年,掌握製程關鍵,成為唯一授權的專業馬達供應商,到2017年底可供應80萬顆馬達,是電動車界的當紅炸子雞。
張金鋒說,二專畢業後,就到東元電機公司上班,快速累積實務經驗,後來相中馬達產業,與家人募資400萬租地蓋廠房,民國85年起,開始將產品登記認證。他深知馬達事業以後一定要走向這條路,找來專業好手林田獎擔任公司要角,替公司爭取不少獎項,如第18屆小巨人獎,特斯拉公司的全球最佳供應商。
張金鋒表示,目前已發展到第四代電動車馬達,不惜重資花在研發上面,員工記錄實測資料包括電池、溫度、續航力等,絲毫不能有誤差,現在碰到轉型階段,一切都準備在別人的前面,才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董事長特助林田獎說,產品特質是量少、交期短、研發多,所以相當看重研發、技術人才,近年來積極找尋各校高中職建教合作,盼能培養基層員工,公司也喊出2018年將上市櫃,未來將需要更多人才加入。至今已發展出三個廠、200多位員工,連麗寶集團也看好入股,中鋼已合資當董事會的股東。
張金鋒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愛好姓名學、八字,自己改過名字,連下屬同仁的命格,他都會挑選,談到公司營運能蒸蒸日上,一切還是專業掛帥啦。
電動車浪潮來襲 沈榮津:台灣經濟成長新動能
2021/10/20 16:00
(中央社記者張良知、實習記者陳怡潔台北20日電)全球汽車產業在電動車浪潮下,傳統供應鏈已發生變化,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今天表示,台灣也不會缺席,電動車將會扮演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角色。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今天在南港展覽館盛大開幕,以2035年未來人類移動為概念,呈現電動車與自駕車生態系。沈榮津、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及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皆出席。
沈榮津致詞時提到,鴻海集團週一在科技日上發表與裕隆合作的3款電動車,雙方在短短一年時間,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整合國內外車輛,宣示鴻海與裕隆合作是一加一大於二,也象徵台灣電動車進入新紀元。
黃志芳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9月宣布針對展覽有條件解封,外貿協會在一個月內著手舉辦這次展覽,也感謝指標性大廠台達電、光寶、東元、成運汽車等企業共同展現智慧移動成果。
沈榮津說,台灣過去的油車引擎產業沒有跟上國際,因此輸在起跑點;但電動車的馬達,台灣沒有輸。富田電機持續打入特斯拉(Tesla)的馬達供應鏈,且已經10多年;而和大、台達電也已經切入特斯拉的供應鏈體系中。
林全能提到,經濟部明年也會開始打造完整的電動車輛測試場域,讓台灣電動車從零組件走向模組,再走向系統化。至於法規環境部分,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條例目前有11個案子,在做無人載具聯網化的相關測試。(編輯:楊蘭軒)1101020
中市SBIR挹注廠商研發動能 創造逾28億產值
09:112021/10/03 中時 陳世宗
提攜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台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積極推動地方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地方型SBIR)。經發局長張峯源說,自市長盧秀燕上任以來已結合中央資源投入逾5600萬元補助經費,成功協助75家業者研發升級,創造600人以上就業人數,引領後廠創新轉型帶動產值逾28億元。
「產業蓬勃的不老秘訣,就是不斷創新研發!」張峯源表示,隨著網路科技快速發展,加上疫情影響,廠商投入研發腳步越來越積極,市府SBIR創新研發申請案件大幅成長,今年更翻倍達205案。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結果,市府108、109年SBIR挹注可為總體經濟帶來28億6580萬元的產值,訂單活動創造GDP為9億5650萬元,同時帶來 676人次就業需求。
張峯源說,整體來看近兩年SBIR補助成效,平均投入每1元的補助支出可為總體經濟帶來52元的成長,經濟槓桿效果相當顯著,台中市SBIR協助青、新創公司在創業早期將創意轉化為商機,降低因資金、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所造成風險,其中如岳揚智控、富田電機、盈錫精密等多家廠商,均已成國際大廠、卓越中堅企業代表,在產業佔有一席之地,鼓勵企業應懂得如何善用政府資源,成為成長利器。
經發局指出,岳揚智控(股)公司成立於106年,透過108年地方型SBIR補助,開發自動車載鏡頭雜閃光檢測設備搶佔國際市場,經市府輔導於去年登上創櫃板,邁入資本市場,持續以人工智慧跟機器視覺軟體的技術作為發展核心,陸續獲得美商康寧與緯創資通等國際大廠AOI檢測設備訂單。董事長洪忠岳也以創業前輩的身分,鼓勵創業者善用市府輔導資源,並感謝市府一路陪伴,逐步擴大營運利基,成為以AI&AOI技術協助客戶實現工業4.0智慧製造的科技新創。
富田電機(股)公司為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廠商,101年度SBIR計畫開發具備網路遠端監控的智慧型綠能充電站,更與特斯拉合作生產電動車馬達高達15年,堪稱是最老的供應商,吸引各大車廠上門尋求合作,富田透過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整合上下游,全力向電動車市場邁進。
盈錫精密工業(股)公司穩居全球前3大精密固鎖螺帽專業研發製造廠,看準未來產業朝向少量多樣高精度發展,透過104年度SBIR研發專為主軸用精密螺帽設計的軸向力感測器,測量精密螺帽在鎖緊時,施予扭力後會有多少軸向力施壓在被鎖物上,更導入智慧系統轉向智慧工廠生產,建置全球唯一的「精密螺帽檢測暨精密量測實驗室」提供高品質、準交期、優價值的研發與製造服務,讓台灣工具機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馬達扮電動車驅動要角 國際大廠搶先機、台廠沒缺席
2021-09-21 12:35 中央社 / 台北21日電
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可期,永磁馬達和感應馬達可望成為電動車動力驅動要角,國際馬達大廠競爭激烈,台廠富田電機、東元、大同、鴻海等積極布局電動車領域。
電動車馬達是接受電力能源後轉換成動力能源的電動機,觀察電動車動力馬達驅動方式,產業人士指出,初期以直流馬達為主,隨著技術提升,交流感應馬達、永磁同步馬達和開關磁阻馬達等逐漸成為目前全球電動車馬達技術主流。
工業技術研究院分析,電動車動力馬達以永磁式馬達和感應馬達為主。法人指出,目前電動車動力馬達技術主要是永磁同步馬達或感應馬達分別整合單級減速器和電機控制器兩大類。
從市場來看,工研院指出,部分車廠電動車馬達採取外購和委外(out-sourcing)方式,中國大陸和日本以永磁馬達為主,北美和歐洲以感應馬達為主。
法人表示,中國電動車採用永磁同步馬達動力系統,主要是永磁馬達低速性能較佳、功率密度和能量效率高,且中國擁有製造永磁馬達關鍵稀土資源;歐美電動車多採用感應馬達動力系統,因為感應馬達在高速時有更好的運轉效率、負荷效率佳。
根據統計,2019年後中國出產的電動車款,90%以上比重配備永磁同步馬達動力系統,不過永磁馬達技術成熟,毛利率僅10%。而永磁馬達關鍵材料之一磁性材料的原料來源是稀土,中國是全球稀土資源儲備量最多的國家,據統計,中國稀土儲備量占全球儲備量比重達38%。
觀察全球電動馬達廠商,產業人士指出,主要大廠包括德國博世(Bosch)、法國法雷奧(Valeo),以及從德國Continental集團分拆獨立的VitescoTechnologies、美國BorgWarner旗下Remy、加拿大Magna、日本電產(Nidec)、日本電裝(Denso)等。
台灣廠商包括富田電機、東元、大同、鴻海等;中國廠商包括比亞迪(BYD)、大洋電機旗下的上海電驅動、浙江方正電機等。
面對全球電動車馬達激烈競爭,台灣廠商仍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富田電機持續切入特斯拉(Tesla)馬達供應鏈,特斯拉是富田電機最大單一客戶,富田電機預估今年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主要動能就是電動車市場。
電動車是東元集團重點布局項目,近年來東元為不同電動載具生產輸出能力50Kw至250kW的動力系統,今年東元將推出100%研發自製整合馬達和驅動器的動力模組,在大、中、小型動力模組正與台灣第一階(Tier 1)廠商合作。
東元也加入鴻海推動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在台灣中壢廠建置首條電動車馬達生產線;5月在印度動工電動車馬達加上變頻器的動力系統生產線,預估今年底完成,明年1月開始量產。
東元除了規劃在台灣中壢和印度新建車用馬達產線,未來也考慮在美國德州的東元西屋馬達廠,建置車用馬達生產線。東元預估今年在電動車領域的營收目標約新台幣3億元。
大同也與工研院合作開發250kW高效率電動巴士動力系統,包含電動馬達及驅動器,適用於一般12公尺電動巴士及17噸貨卡車,目前與國內車廠合作,已正式接單量產。
鴻海集團7月下旬與旗下鴻華先進、日本電產株式會社(Nidec Corporation)商議在台灣成立合資公司,預計明年成立,布局電動車馬達電機系統等產品。法人預估,鴻華先進與日本電產合作的動力系統,最快今年第4季推出。
此外,鴻海旗下工業富聯子公司日前決定收購中國深圳恒驅電機63%股權,攻電動車馬達等,工業富聯電動車布局聚焦電驅電控、智慧車載及工業互聯網三大領域。
車業30強》馬斯克最資深台灣夥伴富田電機,打造特斯拉心臟後下一步向何方?
2021.04.12
富田電機是特斯拉最「資深」供應商,早年生產工業用馬達與動力系統,在2005年特斯拉甫來台尋找供應商時就展開合作,
特斯拉的心臟,就隱身在台灣。
台灣的富田電機(FUKUTA)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合作歷史最悠久的廠商之一,雙方緣分長達15年。
成立於1988年的富田電機主要生產馬達,產品線從標準型馬達到變頻式馬達、伺服馬達、主軸馬達等都有做,早在1993年,就成為全台第一家投入變頻馬達開發的廠商。1997年,富田電機開發出全台第一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2009年裕隆要做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的電動車時,富田也參與關鍵技術開發計畫,見證了國內外電動車成長的過程。
其實,早年富田生產的馬達主要為工業用途,並沒有跟汽車廠合作過的經驗,但2005年時特斯拉在國際上也默默無名,是一間成立僅兩年的新創公司。他們為了生產電動車,跨海找到太平洋另一端的富田幫忙,在經濟部的牽線下接了這個挑戰。
相較於東元、大同等廠商,富田生產馬達的規模並不是最大的,卻能成功打進特斯拉供應鏈,關鍵在於富田「少量多樣」的生產策略,所有的產品都是朝模組化方向研發,可以依照客戶不同的特點、屬性、交期等,客製化開發流程。
富田在內部不斷投入資源、做新產品研發,藉此厚植技術基礎來提升技術能量。特斯拉後來的Model S、Model X的馬達,都是由富田研發製造;2015年Model X推出,帶動富田營收首度突破10億元新台幣,特斯拉則成為最大的單一客戶。
有了特斯拉的經驗,讓還沒上市的富田在電動車時代具備發展潛力。鴻海成立的「電動車硬體開放平台MIH」,主要希望藉由開放技術規格,邀請各界夥伴加入,而富田也是其中成員之一。責任編輯:蕭閔云
電動車最新材料製程 富田成功開發
台灣最早投入電動車動力心臟並打入國際大車廠供應鏈的富田電機,去(2020)年銅鑼廠區二期土建加設備投資20億元、10月開始規畫廠房智慧自動化製程及設備導入,一度傳出是要迎接日本大車廠的訂單。2021年元旦,富田董座張金鋒受訪解釋疑團,指對象並非日本三大車廠,而是一家中型車廠。
張金鋒表示,富田與該日本車廠合作,僅一個動力系統項目日方就砸約10億元新台幣,研發測試將會經過五個階段,預計今年12月面市,富田9月開始量產。為此專案富田則投入近70人的專門團隊,並帶動台灣的相關供應鏈,僅第二階供應商就有五家上市公司入列;日本車廠對富田第二階、第三階的供應商擁有管理資格,產品一概需要經過車廠認證,因此日方也準備派員常駐富田廠區。
富田銅科廠第二期僅設備則已投資3億5千萬元新台幣,以新製程、新技術、新設備進行規劃,並設立戰情室,加入人工智慧、MES系統,人力方面也增加將近十倍,以確保通關日本車廠的嚴苛產線認證。
在提供T廠電動車新系統需求方面,富田開始以台灣在地新材料導入最新製程,取代日本模內膠合的專利技術,也是目前全球電動車最新的材料製程。張金鋒說,「除日本外,其他國家還很少見,而日本也是首度將此材料運用在電動車上」。富田的專利技術在於「同樣的體積之下,整個動力系統的堆疊力更為扎實」,現已有兩個機種完成認證,未來有望引領全球。
富田雖然從家族企業蛻變為股東制,但表明不以上市為目標,張金鋒希望順勢而為、做好目前的工作,「當時跟電動車T廠合作,就因為廠區不夠大,T廠才外求,非常可惜」,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將銅科廠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化。
富田電機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動力系統改款的影響,儘管業績仍有3%~5%微幅成長,但不如預期。
張金鋒說,預計今(2021)年的產量會增加,除了新車種會量產,也將拿下T牌上海廠訂單,粗計今年可以拿到40至50萬套訂單,比去(2020)年至少雙倍增長。而富田的傳統馬達也正好面臨周期性的改款,訂單量數呈合理遞減,更利於庫存管理,2021年會加快研發更精進的馬達,承接新款訂單。
唱旺電動車 富田加碼布局
富田與電動車T牌大廠的合作經驗,受到日本車廠青睞,2018年受 委託開發兩輛大巴士低底盤,日方交付汽車底盤,由富田負責開發組 裝零組件改為純電車,此案已在2019年驗收拍板,甚具指標性。
董事長張金鋒指目前富田最大的優勢在打樣部分。富田專精的工業 用馬達,擅長的就是多樣少量製造模式,且便宜又有效率,這是美國 T廠之所以有許多機種都習慣找富田打樣,以及促成日本大巴合作的 原因;富田屬意的則是爭取打樣後的量產訂單。
之前銅鑼一廠做出矽鋼片核心,正是車用馬達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這部分已在中國銷售,現要增加其附加價值,爭取整個馬達由富田組 裝;已獲日本車廠認同,可望直接導入量產。
因此,即便傳產業遭遇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連續打擊,富田電機 在此艱困時刻,仍不斷投資新廠建設。銅鑼廠區二期計畫土建加設備 計畫投資20億元,預定2021年完工,將建構全台灣第一條最具規模的 電動車動力系統生產線,配合三機一體的動力系統量產,為迎接車廠 訂單做好準備。
在經濟低迷時期卻做如此大規模投資,張金鋒坦言,這是相當大的 賭注,但是也剛好有這個機會、有這個能力,可謂因緣際會,他希望 趁勢將台灣的傳產業行銷國際。
藉由富田所接的訂單,將產業鏈設立好,假設一個動力系統要價4 ,000美元,一年若有5萬套量產,就是大約新臺幣60億元的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富田與日本車廠合作開發的動力系統是當前最新設 計,新系統是油電混合動力,以便在汽車電池電量不足時可隨時補充 電力,未來也很容易做為純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富田著眼的是將該車 廠大中小型電動車系列的動力系統連帶組裝全部拿下。
富田電機 電動車產業的心臟
電動車動力馬達製造龍頭富田電機,位於銅鑼科學園區的一期新廠將於23日落成營運,集團同步歡慶30歲生日。董事長張金鋒宣布,富田在銅鑼科學園區打造國內最大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製造基地正式啟動。
供應鏈完整朝向整車領域發展
另外,富田也接獲日本知名車廠電動大巴委託開發案,此案除了大巴底盤之外,包括動力系統、車體等,全由富田領軍的策略聯盟廠商承做,預計1年內完成300KW(千瓦)CityBus開發,未來並將在台灣落地生產,外銷日本、東南亞市場。
事實上,富田稍早和馬來西亞車廠合作,已成功開發一款2.6噸電動小貨車,這款電動小貨車擁有150KW、200匹馬力,預計明年上路。
業界表示,日本電動大巴的委託開發案,代表富田在電動車動力系統的實力已被國外大廠所肯定,也展現台灣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供應鏈趨於完整,可進一步朝整車領域發展,值得政府正視。
總部設在神岡豐洲工業園區的富田,今年成立30周年,公司資本額3.35億元,員工280人,去年集團共生產33萬顆各類馬達與電動車動力馬達,營收13.6億元,每股稅後純益逾8元,獲利表現亮眼。
富田規模雖不大,但在全球電動車業界卻是赫赫有名,目前為電動車領導品牌特斯拉(Tesla)最大的動力馬達生產基地,每年供應超過22萬顆動力馬達給特斯拉,另外美國知名電動越野機車品牌也是大客戶。
業界說,要是少了這顆心臟,電動車將動不了,只能是車庫裡的裝飾品;而掌握關鍵技術的富田,也堪稱為台灣中小企業的隱型冠軍,不僅日本大車廠電動車部門主管主動登門拜訪,就連中鋼也投資入股。
產品完善伺服馬達領導品牌
張金鋒說,富田在電動車動力馬達布局已久,系列產品最完整,從最小的50瓦電動助力自行車,到300KW、約400匹馬力的電動大巴,09-38826-852張r,甚至特斯拉Model X休旅車所需300至700匹動力馬達都有。其實,除了電動車動力馬達,富田也是伺服馬達領導品牌,產品主要供應鋼鐵、造紙及橡塑膠等產業設備廠,應用領域涵蓋產業設備自動化與高精度控制。
電動車等新能源車已成為市場趨勢,張金鋒說,除了特斯拉引領電動車話題,德國預計2030年禁止燃油車上路,日本也計畫2050年跟進,市場商機龐大,台灣不能缺席。
為掌握商機,富田也加速擴建新廠計畫,並在經濟部與科技部支持下,順利進駐銅鑼科學園區設廠,後續計畫邀集相關供應鏈廠商,「做伙」建立國內最大的電動車動力系統生產基地。
目前,富田在銅鑼園區共使用7.5公頃土地,其中一期新廠占地3公頃,共投資5億元興建二棟生產廠房及一座特斯拉電動車快充站,規畫年產50萬顆電動車馬達。
銅鑼二期廠預計第3季發包,總投資達20億元,規畫三棟連棟式廠房及營運總部、宿舍等設施,預計2020年完工投產,年產100萬顆電動車動力馬達;而富田預計5年後集團營業額可達70億元,穩居電動車動力馬達製造龍頭。
迎電動車全盛期 富田有信心
04:102021/02/03 工商時報
電動車發展速度超乎預期,2021年預估市場總量成長超過30%以上,突破300萬輛。以富田電機為首的汽車供應鏈聯盟鴨子划水、不斷前進,富田董座張金鋒認為2025年將進入電動車的全盛期,未來二、三年如果傳統車廠沒有好好思考車聯網、物聯網、自駕、安全系統的升級問題,小廠慢慢會消失、被IT產業取代。
2020年的疫情以及低油價,並未拖累電動車市場發展,張金鋒表示,今年電動車市場還是會成長40%~50%,5G、6G、自駕、車聯網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三年中國很多車電系統都用華為,特斯拉的系統就是Google,包括蘋果預計2024年發表自駕車要上路,各家都是上控於雲端」,智慧電動車無疑是5G與綠能世代的典範產物。
富田電動車馬達技術受到日本車廠青睞,曾為日本車廠做樣版,日廠只提供汽車底盤及電池,由富田製成整車,包括動力系統、電池充電系統等,2020年3月已運回日本做測試,證明台灣在電動車市場有絕對的競爭力。張金鋒指出,「拜時機好所賜,這幾年台灣在車用電子的產能直直升,唯獨欠缺的是功率晶體,這部分若能好好努力,台灣下一個產業鏈就會落在電動車無疑」。
就電動車的動力系統,現在美國T廠一部電動車動輒二、三套,未來需求不可限量。他直言,目前富田一年供應產能至少是20萬台,還不涵蓋德國幾個大廠的需求,另再加上未來日本車廠預估達3、40億元的訂單(幾萬輛車)就可達標。「富田在銅科的廠區不算小,這些需求加總產能綽綽有餘」。
放眼金牛年景氣,張金鋒認為,疫情對全球影響很大,民生所需的吃、用總是要回歸;各行各業的產銷生態雖然明顯被改變,但景氣不會比去年差。「今年台灣助力腳踏車從年銷售30萬台到破百萬,實屬意外,估計會改變未來的交通思維,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助力腳踏車當中的250瓦動力系統,富田的售價約新台幣1萬多元,2021年會提供電動腳踏車馬達的新版本。
另外,政府有心推動國內智慧電動巴士產業,估計2030年所有巴士都要電動化,包括市區公車、偏鄉客運、高速公路客運等,總量約12,000至13,000輛。張金鋒說,電動電能、ICT、智慧科技等皆為台灣產業強項,富田也很有心參與,希望業者能達成共識,未來兩年將可看到電動大巴在地化成果。
前瞻建設 台商設廠 國產營運續攀高峰
2020年12月8日·4 分鐘 (閱讀時間)
【記者柯安聰台北報導】政府前瞻建設發酵下,台商回流力道強勁,眾多冠軍企業回台紮根,在全台各科學園區與工業園區積極實質建廠,國產建材實業(2504)表示,今年營運未受新冠疫情影響,反而大發利市,今年前3季每股盈餘繳出1.31元的好成績,明年混凝土需求暢旺,且推動土地開發案,營收與獲利將亮麗可期。
國產建材實業7日召開法說會,公司表示,擁有業界最多的全台28個預拌混凝土廠,總產能至少達650萬立方米,不僅能靈活調度、相互支援,還具備高供應能力,能在短時間大量澆築大型科技廠房與指標建案,獲得9成的回流大廠指定使用高端混凝土,不僅讓國產建材創下連續10多個月營運與營利高成長記錄,同時庫存訂單的能見度也已經看到2022年。
另外,國產建材實業位於東區門戶計畫軸心的南港廠大型開發案,已經在走都更權變計畫的最後程序,預計在短期內通過該計畫後,即將展開實質的建設進程,初估總開發樓地板面積6萬2000坪中,國產將取得4萬6000坪,可自用作為營運總部與處份,具體計畫將逐漸成形。
國產建材實業第3季財報顯示,營收與獲利持續創新高,其中第3季合併營收為47.07億元,稅後淨利達到7.38億元,為去年同期2.53億元的2.92倍;累計今年前3季稅後淨利達18.07億元,不僅是去年同期6.31億元的2.86倍,而且也超越去年全年稅後淨利的11.86億元,加上今年前3季的每股盈餘1.31元,也已超出去年整年度的0.8元,雙雙創下歷年的新高紀錄。
國產建材實業指出,近年來由於台商回流前仆後繼,本土與外商科技大廠也不斷在全台各科學園區展開實質設廠,產業的群聚效應逐漸迅速發酵中,加上政府前幾年推動的8年8000億元前瞻建設計畫,已經鋪好產業成長的引擎,讓房市不但恢復元氣,更展開蓬勃的成長態勢,所以扮演混凝土銷量領先指標的建照核發數量,也來到近10年的新高記錄,而且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所核發的數量已遠遠比2017年整年成長了39%。
國產建材實業強調,國產建材營運除了有上述「量能」的表現外,營建產業的暢旺,也讓混凝土價格維持在合理利潤的高檔,根據政府的營造工程物價指數顯示,指數已經來到129.3,比2年前的105.1高出甚多,扮演混凝土售價的該指數,目前還持續往上走,反映出混凝土產業未來不僅有量、還有合理的價格與利潤。如此產業健全,便可以杜絕削價競爭,更能確保僅佔營建成本不到一成的混凝土品質,加上國產安心建材履歷的持續推廣,進而奠定全台普遍的建築結構安全。
國產建材實業表示,由於台商回流實質建廠、全台高端廠辦混凝土強烈需求,加上國產建材近10多年,力行的國產安心建材履歷等差異化、與擇優出貨等策略奏效,讓單價與毛利雙高的高端混凝土出貨量不斷大幅增加,而且該庫存訂單能見度,根據國產建材建置的ERP與科技大數據系統顯示,庫存訂單能見度已經來到2022年,所以展望國產建材未來幾年,無論是營收或是獲利,都會有相當亮眼的表現。
國產建材實業說明,由於台商回流力道強勁,眾多冠軍企業持續回台紮根,國產建材擁有業界最多的全台28個預拌混凝土廠,而且持續根據營運策略需求,持續規劃新增廠區,能讓調度更靈活、高供應協同作業能力達到最大化,充分滿足科技大廠與時間賽跑的迫切建廠需求,所以目前已經獲得9成的回流台商與科技大廠指定使用,包括台積電南科、竹科研發中心、寶山二期、大立光、華邦電路竹廠、力晶科技銅鑼廠、台達電、宏達電、廣達電腦、和碩、群創光電、富田電機、國巨電子以及美商科技品牌等數十家,龐大的建廠剛性需求,也帶動了國產建材實業的業績成長。
國產建材實業強調,未來在電子大廠群聚效應的帶領下,台商回流會如鮭魚潮般前仆後繼,這些重大投資一旦形成龐大的房建與商建規模,更會帶動全台各重劃區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前瞻基礎建設推動加快、容積獎勵催化都更危老重建,上述都會讓未來高端混凝土的需求,一季比一季更為強烈。還有國產建材實業位於東區門戶計畫軸心的南港廠大型開發案,已經在走都更權變計畫的最後程序,預計在短期內通過後,立即展開實質的建設進程。所以,展望國產建材實業未來的營運,是可以非常樂觀期待的。(自立電子報2020/12/7)
苗栗就業中心18日現場徵才 22家提供900多個就業機會
2020-11-16 07:43 聯合報 / 記者范榮達/苗栗即時報導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11月18日上午9點到下午1點,在苗栗市中山路558號苗栗就業中心辦理現場徵才活動,全家便利商店等22家廠商提供超過900個職缺,找工作或轉換工作民眾可多多利用。
苗栗就業中心表示,18日現場徵才包括友達光電、聯華電子、欣興電子、智邦科技、群創光電、富田電機等22家,其中,新興電子、智邦科技及友達光電大舉徵才,都開出上百個職缺,主要客戶為特斯拉汽車的電動車動力馬達廠商富田電機,徵求專科以上機械維護工業工程相關人才,協助新產品市場及導入量產等工作。
另,聯府塑膠、達邁科技、信邦電子、太平洋醫材等苗栗在地廠商,釋出作業員、技術員、生產工程師、開發工程師等職缺,有興趣的民眾可多加把握機會。
苗栗就業中心指出,勞動部為協助青年就業,年滿15至29歲的108學年度應屆畢業生納入「特定行業就業獎勵」適用對象,鼓勵青年投入特定製造業及照顧服務業工作,另為充實營造業人力,紓緩營造業缺工情形,施行「鼓勵失業勞工受僱營造業工作試辦計畫」,失業滿30天以上、非自願離職,或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評估的失業勞工從事營造業工作,受僱者最高均給予10.8萬元就業獎勵津。
更多桃竹苗地區徵才活動、職訓課程、就業資訊可上台灣就業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賈桃樂(JobTaole)臉書粉絲團,或撥打24小時免付費專線0800777888洽詢。
特斯拉連續5季獲利 概念股早盤走堅
2020-10-22 09:45中央社 記者鍾榮峰台北22日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第3季續獲利,是連續5個季度獲利,預估今年交車量50萬輛目標不變,營業利益持續成長,台股特斯拉概念股早盤走勢堅挺。
特斯拉公布今年第3季財報,當季營收87.71億美元,季增45%,年增39%,毛利率23.5%,季增253個基點,年增462個基點,若以GAAP計算,當季稅後淨利3.31億美元,季增218%,年增131%,當季每股純益0.27美元,優於第2季每股0.1美元。
從產能來看,第3季特斯拉Model S/X產能達到1萬6992輛,季增169%,Model 3/Y產能達到12萬8044輛,季增69%,年增60%。從交車量來看,第3季整體交車量約13萬9593輛,其中Model 3/Y交車量達12萬4318輛,季增55%,年增56%。
在中國上海廠產能,特斯拉指出,上海廠Model 3產能已經增加到每年25萬輛。
台廠包括富田電機、和大、世德、貿聯-KY、台達電、群創、乙盛-KY、建準、和勤精機、智伸科等,持續切入特斯拉供應鏈。
和大早盤走堅,股價最高來到新台幣92.8元,漲1.31%,世德最高來到55.9元,漲3.51%,貿聯-KY最高來到222元,小漲0.9%,和勤最高來到41.05元,漲1.35%,智伸科最高來到178.5元,漲1.42%。
市場人士指出,和大透過供應電動車減速齒輪箱關鍵零配件,切入特斯拉供應鏈,相關零配件先送到美國進行組裝,組裝完成後再送往中國上海廠。
此外貿聯-KY供應特斯拉電源管理線束和充電裝置。智伸科透過併購旭申國際100%股權,切入特斯拉供應鏈。和勤精機供應繼電器基座給特斯拉電動車。
富田電機逆轉汽車產業供銷的實現
廣編企劃 2020.08.20
長期以來,台灣廠商在全球汽車製造業中,多半扮演提供關鍵零組件的角色,但隨著富田電機在15年前與美國電動車大廠並肩研發車用馬達以來,整合產業鏈輸出全套動力系統的願景,已在富田的生產線上蓄勢待發。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汽車產業,因消費需求滑落及生產線斷裂,傳統車廠幾乎皆萎縮百分之四十以上,而美國電動車大廠的股價卻逆勢上揚,一舉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但誰能想到在15年前,根本找不到願意為品牌開發電動車用馬達的廠商,直到找上了富田電機。
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表示,在2005年,電動車是個橫空出世的嶄新概念,美國新創品牌遍訪各國,都找不到廠家願意為沒有明確市場的創意,投入電動車用馬達的研發,而專精伺服馬達製造的富田電機,本就以少量生產客製化產品起家,張金鋒秉持著「沒有少量就沒有大量機會」的經營理念,投入這項未來產品的研發。
電動車速超越燃油車的關鍵
對移動工具來說,性能與動力攸關市場接受度,為了破除消費者對電動車速度不如燃油車的疑慮,富田在馬達研發上下足功夫。張金鋒表示,伺服馬達以變頻為主,啟動時所產生的突波,容易燒壞馬達內部纏繞的漆包線造成短路,因此必須採用抗突波漆包線阻絕問題發生。
再者,電動車用馬達發動後溫度快速上升,會破壞漆包線的絕緣層,與富田合作超過30年,且是張金鋒唯一指定選用的漆包線品牌大亞,為此研發出耐溫程度高達240℃的低介電漆包線,縱使在惡劣環境下,其物理、化學或電器特性仍能維持在極佳狀態,因此可用於消防與航太設備;而這項已行銷全球的產品,正是富田讓電動車速能超越燃油車的關鍵。
汽車產業組國家隊更具優勢
眼看著電動車成為市場新寵兒,日歐美系車廠紛紛找上門來合作,但張金鋒坦言,這些傳統大廠包袱太重,即便想急起直追也經常受制於固有思維和製造習慣,如何協助傳統車廠突破既有框架,反而比技術問題更耗費張金鋒的心力。
而當傳統車廠還在起步階段,富田已站穩腳跟,並以領先全球的製造經驗整合本地的汽車產業鏈,打造台灣第一條電動車用智慧動力系統的組裝產線,預計明年開始量產;張金鋒也期待未來能組成國家隊,讓台灣的汽車產業從打造關鍵零組件的角色,升級至智慧動力系統整合與輸出的位階。
未上市股人氣王!台灣電動車國家隊領頭羊 富田電機啟動IPO
很多投資人想買富田電機的股票,但真的很難買到,因為這家公司根本連公開發行也沒有。不過,頭上頂著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廠合作夥伴、電動車國家隊的光環,在未上市盤商間每天都有數十張交易量,已堪稱是未上市股票中的超級人氣股。
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對於市場資金的追捧,態度卻和一般樂於在市場上募集資金的企業不太一樣,「有幾件事讓我們覺得很奇怪,股票沒有上市,股價最高卻將近300元;我們的股東戶號已經編碼超過1000號,而且員工以外的散戶,占比超過20%。」
富田成立以來,只在2014年進行過一次現金增資,開放2000張員工認股,參與的同仁不到200名,此後張金鋒家族雖然分次釋出部分股權給少數法人股東,但流通在外的股票仍十分有限。這些非員工的散戶是怎麼買到股票的?令張金鋒百思不得其解,也為此深感壓力。2020年隨著美國特斯拉(Tesla)拿下全球第一大市值車廠的寶座,「富田股票何時才會上市櫃?」又成為市場話題。「富田可以說從現在開始,才具備談IPO(首次公開發行)這件事的基本條件。」張金鋒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首度談到股票公開發行的可能;其後的富田股東常會上,張金鋒也第一次鬆口向股東釋出啟動IPO規畫的訊息,並透露已由凱基證券展開相關先期作業。
32年前張金鋒和兄姊們集資500萬元成立富田,當時只是一家位在台中神岡豐州工商區旁、占地1200坪的一般馬達廠。但張金鋒其實一直很熱中研發,富田在1993年,就是國內第一家投入變頻馬達開發的廠商,1997年開發出國內第一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
因為這個產品,富田得到工業局主導性新產品研發的補助,甚至還拿到台灣精品標誌,對一家當時資本額還沒破億元的小企業來說,是不得了的紀錄。不過,真正讓富田轉骨的關鍵,是2006年在經濟部的牽線下,參與了美國電動車大廠的全電式電動跑車專用馬達開發計畫,隔年還拿下了量產訂單,成為該廠的電動馬達全球唯一供應商。這家馬達小廠因此聲名大譟,但也開始引來外界不斷試探入股的機會,讓這個家族企業面臨其他的挑戰。
雖然公司的營運都由張金鋒主導,但富田的原始股東只有張金鋒和五位哥哥姊姊,身為老么的張金鋒,很難整合兄姊對於釋股的意見。
2014年時,富田在中國生產電機定轉子的上游供應廠—在深圳A股掛牌的信質電機,公告將於每股72元入股富田近20%,引發軒然大波,即使該案完全符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各項條件,最終仍硬是被經濟部投審會以「電動車關鍵技術恐外流中國」為由擋下。
交易沒成,富田仍按原定計畫進行增資,由供應富田電磁鋼片的中鋼承接這近兩成的股權,中鋼甚至還說服張金鋒的兄姊,以信質出價的6成左右價格,出售手中股票,輕鬆把持股拉高至近25%,並由子公司中盈投資在富田董事會中一口氣拿下兩席董事。
銅鑼新廠 AI產線將上陣
雖然在此之前,富田和中鋼已經有多年的合作基礎,但兩者間資本額4億元和1500億元、家族企業和公股事業的體質差距,讓雙方花了相當一段時間磨合,不合之說甚至曾經鬧上過媒體版面。但相較之下,這段時間業務蒸蒸日上,富田兩座合計3000坪的老廠早已不敷使用,擴產勢在必行,卻找不到適合的土地,對張金鋒來說才是最頭痛的問題。
從屏南工業區到中科、台中精機園區,最後張金鋒決定新廠落腳於竹科銅鑼園區。銅鑼新廠一期工程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2018年6月完工投產,剛好歡慶富田成立30周年;二期緊接著在當年底動土,預計在2021年中投產,兩期土地加建物投資合計至少25億元,廠房面積增至2萬坪。目前銅鑼廠一期以永磁馬達、感應馬達為主,目前年產能達50萬套,而該廠最大年產能可達200萬套。二期則是全台灣首條車用馬達、驅動器、控制器三合一模組產線,年產能可達100萬套,原訂於今年上半年開始的設備安裝工程,因疫情延後至下半年開始,將是國內馬達業界最先進的AI智慧產線。張金鋒透露,就是因為沒有多餘產能,讓富田雖然3年前參與了美國T廠第3款市售電動車的前期開發,最終卻沒有拿到量產訂單,也錯失了與原廠一同爆發成長的機會。因此富田在2018年創下年營收14億元的高峰後,2019年沒能延續成長曲線,營收年減約37%;又為建廠、開發新產品等仍持續投入資源,讓2019年的股利也縮水,每股僅配發1.3元現金。
產業前景好 集團搶入股
但這段期間投石問路的其他國際車廠,以及投資法人都有增無減,市場上有關富田電機即將掛牌上櫃的傳言也沒斷過。富田的電動車事業不但擴及環保車,更先後拿下日本大廠大客車及電動車訂單,另外也有歐洲及中國車廠入列客戶名單。
在「盛情難卻」下,張金鋒陸續引進了開發金集團、中信金集團,以及大亞電纜等股東,但持股都不高。2019年3月,日本豐田通商也宣布入股富田電機,雖然未公告相關細節,據悉,豐田通商是自中盈投資手中,以均價約130元取得富田約5%的股權,讓中盈因此大賺了一筆。
產能擴增後,富田已確定將重返美國T廠供應鏈,不過張金鋒強調,富田對於該廠的態度是「不主動、不拒絕」,因為美商總是比較現實,而且台灣的電動車產業鏈已經愈來愈國際化,不能也不必光靠這一家大廠。
加上疫情衝擊後,世界各國政府的紓困振興都朝電動車補助加大力道,電動車產業前景持續看好,業界分析,明年新廠投產後的富田,確實可期待有一番不一樣的風貌。
唱旺電動車 富田加碼布局
富田與電動車T牌大廠的合作經驗,受到日本車廠青睞,2018年受 委託開發兩輛大巴士低底盤,日方交付汽車底盤,由富田負責開發組 裝零組件改為純電車,此案已在2019年驗收拍板,甚具指標性。
董事長張金鋒指目前富田最大的優勢在打樣部分。富田專精的工業 用馬達,擅長的就是多樣少量製造模式,且便宜又有效率,這是美國 T廠之所以有許多機種都習慣找富田打樣,以及促成日本大巴合作的 原因;富田屬意的則是爭取打樣後的量產訂單。
之前銅鑼一廠做出矽鋼片核心,正是車用馬達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這部分已在中國銷售,現要增加其附加價值,爭取整個馬達由富田組 裝;已獲日本車廠認同,可望直接導入量產。
因此,即便傳產業遭遇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連續打擊,富田電機 在此艱困時刻,仍不斷投資新廠建設。銅鑼廠區二期計畫土建加設備 計畫投資20億元,預定2021年完工,將建構全台灣第一條最具規模的 電動車動力系統生產線,配合三機一體的動力系統量產,為迎接車廠 訂單做好準備。
在經濟低迷時期卻做如此大規模投資,張金鋒坦言,這是相當大的 賭注,但是也剛好有這個機會、有這個能力,可謂因緣際會,他希望 趁勢將台灣的傳產業行銷國際。
藉由富田所接的訂單,將產業鏈設立好,假設一個動力系統要價4 ,000美元,一年若有5萬套量產,就是大約新臺幣60億元的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富田與日本車廠合作開發的動力系統是當前最新設 計,新系統是油電混合動力,以便在汽車電池電量不足時可隨時補充 電力,未來也很容易做為純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富田著眼的是將該車 廠大中小型電動車系列的動力系統連帶組裝全部拿下。
富田電機TIMTOS展 發表内藏式零部件及主軸伺服馬達
富田電機(FUKUTA)在第27屆臺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上,主推内藏式零部件及主軸伺服馬達,兩類產品富田至少已經耕耘十年。富田北區營業所所長蔡穎超表示,近年公司致力不斷升級,以配合工具機商及系統商做整套銷售,「從馬達的零件設計、開發,富田全部自己做,以確保100%掌控管品質」,這是變色龍FUKUTA不變的基調,連「唯一日本矽鋼片沖壓技術」的膠合技術,現在富田也投入。
今年富田採取新策略,在這次工具機展中,首度與英國EMERSON Group、緯宇國際搭配聯展。據悉,EMERSON的驅動器以高轉速著名,富士康加工APPLE手機就是使用EMERSON的驅動器;蔡穎超說,富田的馬達配合其高轉速的驅動器「運轉得很漂亮」。此外,他認為「工具機一定會朝向工業4.0的方向走,富田產品也會配合升級。」而與緯宇國際合作也就在於因應工業4.0的連網與預知維護相關需求,例如馬達的自我防護,透過頻譜、APP、網路,偵測馬達的運轉情況,一旦有異常情況,能讓客戶端收到預警,進行維修。由緯宇國際負責系統整合,使用主流的新技術及新架構,跟傳統工廠進行搭配。緯宇工程師說,「現在加網成本低,雲端方便,很容易讓機構踏入工業4.0的領域」。
蔡穎超還介紹富田兩項特色技術,鑄銅轉子與電磁矽鋼片膠合。值得一提的是,富田在鑄銅轉子部分的生產流程曾經被國際銅業專家團隊技術交流協會親自認定。電磁鋼片膠合方面,富田強調能改善堆疊尺寸精度、提昇效率,「以前是一片一片曡高,再用氬銲的方式燒成一條一條,燒的過程上千度會破壞特性。現在用堆叠凝膠的方式,以點膠機去粘合,提高精準度,免燒焊可提高效能」。
另一方面,富田進入工具機領域算早,但產品在市場上並不普及。蔡穎超直言,工具機市占率不高,主因是馬達是靠驅動器來控制速度,才會將特性發揮極致,而驅動器部分富田涉獵較少,「未來會加強配合系統商做配套銷售」。
富田電機 電動車產業的心臟
電動車動力馬達製造龍頭富田電機,位於銅鑼科學園區的一期新廠將於23日落成營運,集團同步歡慶30歲生日。董事長張金鋒宣布,富田在銅鑼科學園區打造國內最大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製造基地正式啟動。
供應鏈完整
朝向整車領域發展
另外,富田也接獲日本知名車廠電動大巴委託開發案,此案除了大巴底盤之外,包括動力系統、車體等,全由富田領軍的策略聯盟廠商承做,預計1年內完成300KW(千瓦)CityBus開發,未來並將在台灣落地生產,外銷日本、東南亞市場。
事實上,富田稍早和馬來西亞車廠合作,已成功開發一款2.6噸電動小貨車,這款電動小貨車擁有150KW、200匹馬力,預計明年上路。
業界表示,日本電動大巴的委託開發案,代表富田在電動車動力系統的實力已被國外大廠所肯定,也展現台灣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供應鏈趨於完整,可進一步朝整車領域發展,值得政府正視。
總部設在神岡豐洲工業園區的富田,今年成立30周年,公司資本額3.35億元,員工280人,去年集團共生產33萬顆各類馬達與電動車動力馬達,營收13.6億元,每股稅後純益逾8元,獲利表現亮眼。
富田規模雖不大,但在全球電動車業界卻是赫赫有名,目前為電動車領導品牌特斯拉(Tesla)最大的動力馬達生產基地,每年供應超過22萬顆動力馬達給特斯拉,另外美國知名電動越野機車品牌也是大客戶。
業界說,要是少了這顆心臟,電動車將動不了,只能是車庫裡的裝飾品;而掌握關鍵技術的富田,也堪稱為台灣中小企業的隱型冠軍,不僅日本大車廠電動車部門主管主動登門拜訪,就連中鋼也投資入股。
產品完善
伺服馬達領導品牌
張金鋒說,富田在電動車動力馬達布局已久,系列產品最完整,從最小的50瓦電動助力自行車,到300KW、約400匹馬力的電動大巴,09-38826-852陳先生,甚至特斯拉Model X休旅車所需300至700匹動力馬達都有。其實,除了電動車動力馬達,富田也是伺服馬達領導品牌,產品主要供應鋼鐵、造紙及橡塑膠等產業設備廠,應用領域涵蓋產業設備自動化與高精度控制。
電動車等新能源車已成為市場趨勢,張金鋒說,除了特斯拉引領電動車話題,德國預計2030年禁止燃油車上路,日本也計畫2050年跟進,市場商機龐大,台灣不能缺席。
為掌握商機,富田也加速擴建新廠計畫,並在經濟部與科技部支持下,順利進駐銅鑼科學園區設廠,後續計畫邀集相關供應鏈廠商,「做伙」建立國內最大的電動車動力系統生產基地。
目前,富田在銅鑼園區共使用7.5公頃土地,其中一期新廠占地3公頃,共投資5億元興建二棟生產廠房及一座特斯拉電動車快充站,規畫年產50萬顆電動車馬達。
銅鑼二期廠預計第3季發包,總投資達20億元,規畫三棟連棟式廠房及營運總部、宿舍等設施,預計2020年完工投產,年產100萬顆電動車動力馬達;而富田預計5年後集團營業額可達70億元,穩居電動車動力馬達製造龍頭。
富田展三機一體引擎 Enjoy Epower!
電動車話題夯帶動市場蓬勃,車廠開始有整合性的需求-就是將馬達、齒輪箱、差速器全數整合在一起,既省空間,也免去四處將各別協力廠齊聚再做搭配所造成整合不易的困擾。身為電動車國際供應鏈重要一員的富田電機是其中最早從專做馬達,成功發展出靈活整合系統(包含馬達齒輪箱驅動器三合一)的第一家臺灣廠商。
富田電機投入電動車用馬達逾10餘年,4月11日至14日參加2018台北汽車零配件展,除了標舉「Enjoy Epower」概念,更以電動汽車三機一體引擎,成功吸引廣大媒體鎂光燈及大批外國客戶;有來賓當場讚嘆,「較一般引擎小1/2的三機一體引擎,能做到260kw的表現,很不可思議」。
富田表示,為什麼美國T牌電動跑車的一顆小小引擎,就能有好幾百匹馬力?因為「採用三合一系統」。一語道破「三合一引擎」與傳統配置的差異性,富田指三合一比起舊引擎體積小很多,且「馬力甚至可以更強」。富田在會展現場(台北世貿B0321)展出的三合一馬達為400匹馬力,體積較傳統400馬引擎小一半,並且整組零組件+系統幾乎「全自製」。
談及市場回饋如何,富田表示,這還是一台prototype(原型機),仍有一些細部需做修改。本次參展主要讓外界知道『富田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開發系統,我們會擴大推廣電動汽車三機一體引擎』。此外,富田也計畫將此prototype放到整車的引擎裡,今年內可望發表試運行。
富田發展電動車 帶頭衝
電動車是世界性未來趨勢,目前全球總量已經超過200萬台,估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4,500萬台電動車。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認為,2020年電動車的產量就會大爆發,籲我政府必須掌握先機,要發奮拿出魄力扶植,整合相關企業進行有系統有規模的發展,否則機不待時!以下是本報專訪摘要。
問:今年德國法蘭克福車展,福斯宣告2025年推出80款的電動車、油電混合車。這代表汽車品牌發展電動車已來到商業量產階段,汽車廠都要找新的供應商,這是否帶給台灣機會?
答:在電動車產業鏈,臺灣很多零組件廠商已順利靠近特斯拉佔到先機。以富田電機為例,目前日本一些走得較前面、往電動車發展的廠商已經和我們接觸,的確有一些合作可能;比較大的問題是,臺灣多半是中小企業,09-38826-852陳先生,產能上就是個問題。但是,動力系統零組件包括驅動器的散熱系統、電路板、控制驅動板,臺灣都有,從基本材料、精密加工到組裝測試完成,像綁粽子一樣整串提起,整個產業是可以全面動起來的。
問:現在除了富田電機,臺灣還有其他廠商在為某些品牌大廠做電動車方面的供應?長遠性如何?
答:的確如此。我認為臺灣有很好的單一零件供應商,除了做part(零件)、也應該要做system(系統),例如奧迪與福斯的汽車共用底盤。
富田現在就是以相同這種概念,要做模組化、標準化,把歐洲車、美國車的引擎拿起來,把我們的power unit(供電系統),driver(驅動器)放進去,這樣電動車的基本性能就有了,然後視車子c.c數來變動規格。
另外,中鋼最早透過富田電機為特斯拉的馬達提供獨家材料,奧迪汽車明年一月量產的電動休旅車款也有中鋼獨家供應的材料,甚至中鋼對高階電子矽鋼片的產能上也有擴產計畫,這代表材料開發上,臺灣也是有機會的。另外與無人駕駛未來也會整合,像是光學鏡頭、車用電子都是臺灣的品項,我所知道已有許多廠商跨足進去了。
問:鴻海、臺積電、聯發科,造就了臺灣在全球ICT裏面的地位,帶頭者角色至為關鍵。未來在電動車領域,臺灣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廠商嗎?
答:目前臺灣只有單獨零組件,還沒有進到系統的供應,富田著墨的僅在於動力(心臟)系統。一旦特斯拉或其他電動車的量放大,這部分臺灣是有能力可以扮演關鍵角色的。
富田廠內就有幾台原裝進口引擎車,現在正在改做電動車。為什麼我要不惜成本整個動力系統全部換上臺灣的零組件?就是為了要把臺灣零組件往國外帶。有沒有可能成為電動車領域的鴻海我不知道,但是帶頭的誠意、打群架的魄力,是十足的。但首先,臺灣零件必須安裝上車才有機會經過驗證,我要實現「臺灣有能力把引擎車變成電動車。」
富田新引擎將引爆產業革命
特斯拉(Tesla)主力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傳捷報,耗時四年研發,成功將電動車動力系統的馬達、驅動器及差速器「三合一」,打造獨步全球的電動車「標準引擎」,除讓現有電動車更輕、更快、續航力更好外,也能加速車廠推出新款速度,將全面顛覆電動車現有生態。
富田董事長張金鋒表示,過去電動車動力系統包括馬達、驅動器及差速器等三項組件,體積大且笨重,嚴重影響行駛效率;有效將上述三項組件合而為一後,空間、重量、成本都減少三分之一,未來電動車動力效率和續航力都更為提升,安全性也更好。
該產品尚未發表,但訂單已蜂擁而至。張金鋒說,主要合作夥伴特斯拉,歐系、日系及大陸車廠均興趣濃厚,已搶先排隊爭取「先期導入」訂單,因為產能有限,「我們還得挑挑客戶」。
富田三合一電動車動力系統一口氣推出小車和中、大型房車三種產品,適用所有轎車車型,10月9至11日將在第30屆德國世界新能源電動車展公開發表,明年下半年量產出貨,初期年產能規畫100萬組,未來擴產想像空間寬廣。
為因應先期訂單,富田竹科銅鑼園區新廠首期工程近期完工,並啟動第二期建設。張金鋒相當看好未來前景,他說,2040年會有一半是電動車,以銅鑼園區滿載量100萬組來看,商機相當廣闊,「未來電動車百分之一千會用我們的系統!」
公司簡介
富田電機秉持「創新、熱忱、誠信」的經營理念,堅持走自創品牌FUKUTA路線來貫徹「為傳統動力添新價值觀」,並致力於產品的推陳出新,以創新來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以迅速、確實、品質給予顧客充份信賴的安全感,富田電機是您最佳的策略合作夥伴。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 22802861 |
公司狀況 | 核准設立 |
公司名稱 | 富田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FUKUTA ELECTRIC & MACHINERY CO., LTD.) |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 FUKUTA ELECTRIC & MACHINERY CO., LTD. |
資本總額(元) | 600,000,000 |
實收資本額(元) | 400,000,000 |
每股金額(元) | 10 |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 40,000,000 |
代表人姓名 | 張金鋒 |
公司所在地 | 臺中市神岡區豐洲里豐工南路18號 |
登記機關 | 臺中市政府 |
核准設立日期 | 077年04月01日 |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 109年12月09日 |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 無 |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 無 |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 |
所營事業資料 | CC01010 發電、輸電、配電機械製造業 CB01010 機械設備製造業 CC01990 其他電機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業 CD01030 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 CD01040 機車及其零件製造業 CA01120 銅鑄造業 CA03010 熱處理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
董監事持股
序號 | 職稱 | 姓名 | 所代表法人 | 持有股份數(股) |
---|---|---|---|---|
0001 | 董事長 | 張金鋒 | 1,828,244 | |
0002 | 董事 | 張秀換 | 531,776 | |
0003 | 董事 | 張炳杉 | 160,572 | |
0004 | 董事 | 張炳福 | 696,711 | |
0005 | 董事 | 黃振輝 | 29,149 | |
0006 | 董事 | 黃百堅 | 中盈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 7,800,395 |
0007 | 董事 | 劉敏雄 | 中盈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 7,800,395 |
0008 | 監察人 | 張富榤 | 1,130,966 | |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