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聯華聚能科技股價資訊或股票的興櫃掛牌消息交流,都可以多利用這地方來討論,
投資未上市股票需要多研究、多了解公司產業狀況,投資前要做好功課
如果有什麼公司產業的訊息歡迎多多分享,也歡迎直接加LINE或來電交流討論~0960-550-797<—-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電動車合作 聯華聚能與台塑簽署合作協議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國內兩大電動車產業龍頭聯華聚能與台塑集團,經過半年的規劃後,雙方於日前達成共識,簽署「新能源車輛合作協議」,未來將共同合作推動新能源電動車輛產業,發展新能源車輛平台及電動化動力系統,並整合產業供應鏈,強化國內新能源車輛產業發展。
台商回台方案累計投資金額已超過5637億元,其中,聯華聚能曾是台商赴中發展的典型案例,董事長官俊博曾任台商會長,如今不僅擴大在台投資,還加入台灣自製自駕車行列。
聯華聚能團隊是由台灣汽車生產廠、車輛測試中心(ARTC)、工研院等人才組成,提供EV車輛電動化系統整合技術方案、車用控制器開發及AI智駕產業用產品,例如無人巡邏車、危險物品無人運輸車、無人化載具等服務。
台塑集團汽車事業則包括車輛組裝、貨運物流、動力電池等,本身具備車輛動力電池、車輛生產製造等技術經驗與資源。創辦人王永慶於成立台塑車輛事業群時,亦以發展電動車輛為其集團的長遠目標。
在桃園市長鄭文燦與市府團隊的支持下,聯華聚能今年2月開始,規劃推動「都會共享EV電動車」,協助邁向綠能城市、智慧城市的願景。雙方簽署協議後,將共同發展都會小型電動車、電動物流車、混合動力貨車等,為新能源車輛產業帶來新的動力。
聯華聚能於8月23日通過經濟部核准的AI新能源產業6億投資計劃案,將與「自駕車產業聯盟」共同推動台灣自駕車產業,及本土AI智駕關鍵技術與零組件發展。
聯華聚能:攻陸新能源車 集成、軟體是關鍵
當前大陸是全球新能源車最大市場,台廠如何搶食這塊大餅?聯華聚能科技特別助理陳柏良昨(27)日在「馬博會」的論壇上分析,集成零部件降低成本,及低複製性的軟體是關鍵。
據摩根大通稍早公布的全球汽車行業報告指出,大陸電動汽車銷量占全球銷量比重,將在2020年及2025年分別高達59%、55%。大陸工信部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也提到,到2020年,大陸新能源車市場規模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
不過大陸本身從事新能源車的企業非常多,如比亞迪、吉利等,台廠想打進大陸市場,必須在激烈的環境突破重圍。陳柏良昨對此分析,零部件的集成與軟體的實力是關鍵。
軟體方面,陳柏良以國際大廠已開始使用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改善功能與效能比喻,國際大廠的這個做法,讓大陸企業儘管可以複製硬體,卻無法複製難抄的軟體,因而保持高度競爭性。
集成方面,陳柏良形容,若能將電機與電機控制器整合,不僅原本連接兩者的高成本銅製高壓導線可以省下來,還可以省一個外殼的成本。事實上,國際大廠也正在進行整合零部件的工作。
陳柏良透露,目前大陸對新能源車的補助正慢慢退場,屆時國際大廠再將集成好、技術性強的產品打入大陸市場,成本低功能又強的產品將更有市場。他說,台廠可參考國外做法,彼此之間整合技術,以更好進軍大陸。
不過,陳柏良也點出難處,整合工作並不容易,軟體研發也需要非常高的成本,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投資方。但單打獨鬥在大陸又很難生存,這是台廠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
專攻電動車三電控制系統整合的聯華聚能科技公司日前(27日)舉辦「喬遷開幕酒會」,電電公會顧問杜紫軍、驊陞集團董事長陳宏欽、達振科技董事楊勝全等政產研界60餘人應邀出席,現場特別展出聯華聚能花4個月改裝的電動汽車,以及結合AI人工智慧影像辨識及虛擬與擴增實境(VR/AR)場景製作的ADAS駕駛研發平台,令人印象深刻。
2017年5月成立的聯華聚能,由台灣汽車廠、產業界及國家研究單位專業人才組成,現有員工30人,主要從事設計開發新能源電動車的整車控制器(VCU)、電機驅控器(MCU)、及電池管理系統(BMS)等系統整合技術與關鍵零部件方案,為台廠率先投入整合硬體、軟體與系統服務的電動車系統整合輸出業者,與兩岸多家車廠合作發展各式電動車。
董事長官俊博致詞時指出,成立聯華聚能目的是希望結合台灣的優勢,連結中國大陸的市場,包括東南亞、甚至國際市場,再次展現台灣的力量,這是難得的機會,也是台灣有機會成功的事業。
成立初期,聯華聚能承接台灣業界各項支持,在大家協助下,僅以四個半月時間,把傳統燃油車改裝成今天展示的「閃亮的」電動汽車,可說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除展現聯華聚能的決心與能力,也是夥伴間非常好的合作開端。
聯華聚能最重要的能力是電動車控制系統的集成與設計,但是只有聯華聚能仍不夠,期望今天或是未來的夥伴們,把聯華聚能當成一個共同發展的平台,共同創造好的產品,展現在市場上,讓使用者可以安心、信任,進而支持我們。
官俊博說,很幸運地,聯華聚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聚集一批專業、優秀、勤奮又努力的同事,並在短時間內創造出自己的產品,研發出自己的系統,就如同台灣少數難得的科技開發公司一樣,值得肯定。
未來聯華聚能追求的目標將跟隨國際電動車潮流趨勢,在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國大陸市場,聯華聚能掌握了很多好的資源,陸續與多家當地車廠合作,當地政府也邀請我們前往合作發展,這些將是聯華聚能未來成長上很大的機會點。
官俊博強調,東南亞市場將是台灣重新建立MIT品牌一個最好的契機,多個區塊且互相免稅,總合市場容量也相當大,過去當地缺少自有品牌汽車,09-38826-852張,半導體工業,以及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零配件;現在結合陸廠建立一個台灣品牌走向東南亞是一個好的契機,以MIT品牌提升售價與利潤,是最佳的雙贏合作方式。未來聯華聚能不拒絕與任何比我們強的廠商合作,希望更強的廠商帶領我們進入他的圈子,形成更多的合作,更好的方案。
2017年成立的聯華聚能是在臺灣電電公會合作協定基礎下,由車廠及研究單位人才組成,並結合臺灣汽車產業及電電公會ICT、ADAS廠家,以整車需求,提供整車佈置、整車控制、馬達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的技術服務及相關產品。
聯華聚能總部設在台灣桃園,現有20餘名成員,團隊成員皆有10年以上新能源車經驗,執行過包括:整車設計、開發及量產,純電動轎車/商務車、混合動力車,混合動力整車控制設計:BSG、EV-RE、重混整合,自動駕駛及主動安全系統設計:AEB、ACC、FCW、VDS、LFC等多套不同系統發展計畫。
團隊擁有整車造型及匹配佈置、車輛控制整合、馬達控制設計、電能系統設計等四個核心技術,規劃以系統集成技術,09-38826-852張,連結國內零部件及元器件供應商產品開發,對準車廠客戶需求;打造先進技術發展平臺,以關鍵零部件掌握系統競爭優勢,形成新能源與自駕技術團隊,包括,新能源系統集成、自動駕駛技術集成、關鍵零部件配套供應等三大業務發展主軸。
電池管理使用分散式架構,具被動式平衡、過壓過流過溫保護、系統診斷及整車介面功能,具高壓絕緣特性,可彈性擴充模組並簡化配線及維護,同時依循UL 2580 Construction(國際電池安規標準)、ISO 26262 ASIL D(產品安全週期標準最高等級)、ECE R100.02(電池標準及電動車電氣安全法規)設計。
電機驅動控制具備即時多項控制與補償系統,確保電機系統在有效功率及節能、可靠性高之間做最佳的調和。以及採用與歐美同步的ISO 26262系統安全設計流程,可滿足最高等級ASIL D的需求。
近一年來透過拓展大陸新能源車市場,聯華聚能積極整合導入台廠EV、HEV整車控制器、電機及電機控制器、BMS控制器及ADAS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力求拉動台灣電動車相關產業鏈的升級發展。公司簡介
公司創立於民國106年
主要從事車輛系統技術整合。
本公司擁有優秀的經營團隊,秉持著『和諧、創新、共享』經營理念,追求企業永續經營成長。
整車設計、開發及量產、純電動轎車/商務車、混合動力車、 混合動力整車控制設計:BSG, EV-RE, 重混整合 ADAS控制系統設計:AEB, ACC, FCW, VDS, LFC
|
|||||||||||||||||||||||||||||||||||||||||||||||||
|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